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_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8)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 20 -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李雪梅 障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那些海峡、岛屿、洋流、风带等又制约着传播的路径,早期的生产技术还一定程度地限制文化传播的种类、数量和形式;可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某些原本作为舞蹈文化扩散的障碍,譬如:海洋、海峡等却已成为现今连接各个舞蹈文化区的纽带和桥梁,加大了各类文化扩散的速度和规模。就舞蹈文化而言,现今时代的高科技技术,诸如视屏技术、音像技术却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传播,积极地改变着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从某种角度促进了原有民间舞蹈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削弱与保存——文化之扩散还具有双向性之特征。因为两地的文化扩散总是相互进行的,即双方都会接受、吸收一定的且与本民族、本地区有利的、对方传来的文化。只是在这一相互扩散过程中,一般总是经济文化发达、人数众多的一方占居主导地位。在我国文化传播、扩散的过程中,汉族文化总是占居主导地位,影响、削弱、同化一些与之相毗邻的少数民族文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虽然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总数在1500万以上,但在其生存的地域环境内,因绝大多数人长期同汉族交错分布,杂居一地,加之汉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所以受汉文化之深刻影响,壮族民间舞蹈文化自然地吸收、融汇相当数量的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成分,从而使其本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被淡化、淹没、融合而显现不出具备典型的民族特征。
在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各因素中,社会结构、民族战争、城市扩大、语言隔离等一系列因素,其影响之合力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民间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难以充分展开。但恰恰又是这些所谓的隔离因素的存在,才使得世界上各个民族可能长期保持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个性。
舞蹈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愈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程度越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深刻,这种影响便愈明显地表现出来。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形成不同地区民间舞蹈文化水平高低差异及文化特质的客观条件,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正是这种不平衡状况,又形成了舞蹈文化在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人类的能动作用增加,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并不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生存,可以利用过去不能或不曾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为带有经过人类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人类对环境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自然运程。
地理环境为舞蹈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无论哪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于一定地域环境之中,民间舞蹈文化尤其典型。一个地域本身具备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文化的形成,并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生产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既风格有别又类型各异。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方式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不同环境下的舞蹈风格截然不同。如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黄土的湿陷性决定了土质疏松,流失严重,植被稀少,人迹苍凉。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下,造就了地区民间舞蹈具有集古朴刚劲、节奏自由、舞姿起伏博大、辽阔的风格;而在南部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