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4)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他认为,人的行为已经不在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境。 较早指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者是日本的藤竹晓。他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控制研究”即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一、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制约因素有: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3、几种规范理论
⑴极权主义规范理论(柏拉图的“理想国”、1586都铎王朝的《星法院法令》)。
⑵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约翰·弥尔顿《轮出版自由》)、社会责任理论(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民主参与理论(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
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规范包括:公有制、党性原则、社会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经济功能。
上一篇:资料下载地址
下一篇:世界电力体制改革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