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诵读课程标准及计划(2)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8、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仅靠课堂来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学习语文。要提倡学生写读写笔记,并通过不断的检查和评比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失调。
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由过去人文精神的缺失到现在人文精神的泛滥,由于过分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出现了忽视语文基础的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现象。
语文学习因其学科性质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语文功底,丰富文化底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升华需要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语言感悟能力,有了厚实的语文积淀才能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形成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厚积而薄发”。传统的语文学习强调“涵咏”和背诵,正是抓住了积累和感悟这两个语文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强调了语文积累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非强化人文性而弱化工具性,理解与贯彻这一理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立足文本,依托文本,加强语文积累,加强语言训练,“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能作为外加的条件,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去”。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一些显性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重要词语的读音、写法和运用,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另外还要多注意积累一些隐性材料。多读一些时代色彩强烈,文化内涵深厚,人文精神鲜明,情感体验真切的时文、美文。并且把自己的真切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和语文素养。
2、学习目标定位失当。
“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设定相互分离,过大过泛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维目标之间要相互交融,精当而合理,可以通过师生的学习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失当。
教师的角色由传教士变为旁观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流程、问题、重难点及学习形式)。引
导者(启发的时机、点评的力度)。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 误区)。
4、学习方式的改变失衡。
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过于注重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效率的提高。
活动目标要明确、适当;讨论问题要导向明晰、有价值、有意义;交流时的点评要准确、到位。
5、注重读书的形式而忽视了读书的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