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常见危重症(10)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第十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病史采集 】
1.有无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疾病,尤其是感染、组织创伤、手术、产科意外和肿瘤;
2.有无外伤或手术后出血情况;
3.有无使用抗凝药物,入院前肝素使用情况,血液制品使用情况。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神志以及与心、肺、肝、肾、脑相关体征;
2.专科检查:
(1)多发性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有无注射部位和切口的渗血及皮肤大片瘀斑;
(2)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体征(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和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 实验室检查 】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诊断DIC应送检的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P试验;溶栓二聚体II(D-Dimer)。并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观察上述结果;
3.有条件时,可查纤溶酶原、血、尿FDP,血浆β—TG或PF4及TXB2以及AT—Ⅲ含量及活性,血浆因子ⅤⅢ:C活性等。
【 诊断标准 】 1.临床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并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2.实验室检查: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 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 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秒以上)。 周围血破碎红细胞>2%。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 Ⅲ(AT— 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血浆因子Ⅷ: C活性低于50%。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试验(TAT)浓度升高。 血浆纤溶酶和纤维酶抑制物复合物浓度升高。 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增高。 【 鉴别诊断 】
1.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2.重症肝病出血。 3.Vit K缺乏症。 【 治疗原则 】
1.对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的根本措施。
2.肝素的应用:肝素治疗急性DIC,成人首次可用5000u静脉推注,以后每6小时静滴500u~1000u。也可用肝素每次5000u皮下注射,Q8h。一般将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TT(凝血酶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两倍或试管法凝血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较为适宜。近年来肝素用量已趋小剂量化。
3.抗血小板药物:潘生丁每日400~600mg。低分子右旋糖苷,每次500ml静脉滴注。
4.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如血小板明显减少,可输浓缩血小板;如凝血因子过低。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物及纤维蛋白原制剂。
5.抗纤溶治疗:抗纤溶药物在DIC早期忌用,只有当继发性纤溶亢进成为出血主要原因时才可与肝素同时应用。常用药有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PAMBA)等。
第十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
【 病史采集 】
1.有无慢性上腹痛、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炎病史。
2.有无使用损害胃粘膜(阿斯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史。
3.呕血或黑便次数、颜色、稀薄程度及伴随症状。 4.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 检 查 】
1.全身检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及全身系统检查。
2.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B超检查及内窥镜检查等。
上一篇:断路器和接触器选择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