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特征_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市公共政策视角解释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特征以及省际区域差异现象,进而讨论中国城市化的动向和今后的政策课题。
二、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征
(一)快速城市化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Ray.M.)在1975年提出了被称为“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发展
——加速———规律,认为城市化阶段可分为“起步—
成熟”三个阶段,曲线呈倒“S”型。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到1961年增加到19.3%,之后降低到1977年的17.6%。1978年改
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自1995革开放以来,
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图1)(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严峻问题,被陆大道等学者称之为“冒进式城市
)。〔17〕化”
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7%
和47.2%,也接近50%。
2.城市化率上升差异显著,中度城市化地区最高
2000年以来,城市化率提升最快的是城市化率处于30%—50%的中度城市化地区,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安徽、湖南、重庆等地。城市化率高于50%以上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城市化率均超过75%)和东北三省,以及城市化率低于30%的低度城市化地区则呈现出城市化率提升缓慢的特征。中国省级行政区也
“诺瑟姆曲线”规律。遵从着城市化发展
(三)大城市(特大城市)快速增加
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与城市化过程紧密相关,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明显推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化政策导向也决定了城市规模结构的态势和空间分布。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变动表现出中等城市以上的城市数量和比重都在增加,而20万以下的小城市呈现减少的趋势。到2008年市辖区总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地级以上城市已经达到了122个。
(四)大都市圈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形成了不同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大都市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以及京津冀大都市大都市圈、
。2006年三大都市圈,一般被称为“三大都市圈”
圈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38%,人口占15.54%,GDP则占全国的非农人口占21.4%,36.7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57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7倍。除此之外,中国各地正在形成十多个地方性的大都市圈。
(五)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前已述及的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出现了“虚高
现象;三是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二元化的城市化”
“准城市化人口”大量存在,城市内矛盾尖锐;四是
部社会二元结构凸现;五是生态和城市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六是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大城市病”已
、“城中社会治安经显现;七是普遍存在流动人口、
村”管理难题;八是规划体系不完善,相关规划之
图1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推移(1978—2008年)
(二)巨大的区域差异
1.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
(北部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影响,
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向“东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高西低”而西部地区城市
化率低)的转变,而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
的分布特征。根据2006差异呈现为“东高西低”
年的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
40.4%、35.7%。①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0%、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的省市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外)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
①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区域,中部为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8个省市区域,西部为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新疆、西藏12个省市区域。
下一篇: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表_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