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中药部分期末考试重点含中药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08-29
发布时间:2020-08-29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感冒)
宣肺平喘——喘咳证
利水消肿——水肿兼表证
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症(痛经)
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
平冲降逆——心悸
发汗通经,助阳降逆
生姜:
发汗解表——风寒感冒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
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辛凉解表药】
薄荷: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利头目——头痛目赤
利咽——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菊花: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平肝明目——目赤胀痛、头痛目眩
清热解毒——疔疮肿毒
柴胡:
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少阳证
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证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芳香化湿药】
(广)藿香
芳香化湿——湿阻中焦
和中止呕——呕吐
发表解暑——阴暑及湿温初起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水肿
健脾——脾湿
安神——心悸、失眠
车前子:
利尿通淋——水肿、淋证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渗湿止泻——湿热泄泻,小便不利
清肝明目——目赤、翳障
清肺化痰——痰热咳嗽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清利湿热——湿疹
利胆退黄——黄疸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证,肺热喘咳,胃火上攻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疮疡不敛
知母:
清热泻火——温热病;肺热咳嗽
滋阴润燥——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湿热病证,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少阳证
泻火解毒——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止血——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安胎——胎热不安
清热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湿热病证
泻火解毒——火热病证,热毒病症,胃火炽盛证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痈肿疔疮,热毒血痢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暑热病证
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温病初起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温热病症;血热出血症
养阴生津——津伤口渴及消渴;津亏肠燥便秘
【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或热病后期低热不退
退骨蒸——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解暑——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截疟——疟疾寒热
【消食药】
山楂:
健胃消食——肉食积滞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行气散淤——淤阻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泻痢腹痛,疝气痛【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击——积滞便秘
清热泻火——血热吐衄,目赤咽痛
凉血解毒——热毒疮疡,水火烫伤
逐淤通经——淤血诸证
利湿退黄——湿热泻痢、黄疸、淋证(热毒泄黄淤湿)
【温化寒痰药】
半夏:
燥湿化痰——湿痰阻肺,咳嗽痰多
降逆止呕——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消痞散结——痰热阻滞,心下痞满
外用消肿止痛——瘿瘤痰核(化痰止呕,散结消肿)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阴虚劳咳、久咳痰少咽干
散结消肿——瘰疬痰核
桔梗:
宣肺祛痰——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利咽——风热犯肺,咽痛声嘶
排脓——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亡阳证
补火助阳——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大便稀溏
散寒止痛——风湿麻痹所致关节疼痛
回阳救逆亡阳证,补火助阳关节痛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呕吐、呃逆;胸痛
燥湿化痰——痰湿咳嗽
香附: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肋痛,脘腹疼痛
理气宽中——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
调经止痛——月经不调,痛经
【活血祛瘀药】
川芎:
活血行气——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祛风止痛——头痛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凉血消痈——疮疡痈肿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宁心安神——热伤营阴,心烦不寐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内外出血
消肿生肌——疮痈初起
三七:
化瘀止血——出血证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淤肿疼痛
白及止血生肌,三七止血定痛
【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虚脱证及元气虚衰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神疲乏力、食少、便溏
生津——热病伤津
安神——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元气脾肺,生津安神)
黄芪:
补气升阳——肺脾气虚,倦怠乏力
固表止汗——气虚自汗,气虚易感风寒
利水消肿——脾虚水肿
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气血不足
托毒生肌——疮疡脓成不溃(黄芪补气生肌治三水)
白术:
益气健脾——脾气虚所致食少腹泻,溏泻
燥湿利水——水饮内盛所致的眩晕心悸、水肿
止汗——表虚自汗
安胎——脾气虚弱,胎动不安(益气利水,止汗安胎)
【补血药】
熟地(黄):
补血滋阴——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昏心悸
益精填髓——肾精不足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补血益精
生地:凉血养阴
当归:
补血活血——血虚所致面色苍白、头昏心悸,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调经止痛——月经不调
润肠通便——血虚津亏所致肠燥便秘
白芍:
养血调经——血虚证及月经不调、崩漏
柔肝止痛——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胁肋疼痛
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平肝止汗)——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
养血柔肝平肝
何首乌:
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血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生何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补阴药】
麦冬:
养阴生津——肺肾阴虚导致咯血;内热消渴,舌干少津
润肺清心——燥热伤肺所致干咳痰黏;阴虚有热,心烦不眠(心悸失眠)滋阴润肺
【补阳药】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软、下肢萎软无力
安胎——肾虚所致胎动不安
淫羊藿:
补肾阳——肾阳虚所致阳痿、不孕、尿频
强筋骨、祛风湿——肝肾亏虚、腰膝酸软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收敛固涩——自汗、盗汗
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阴虚内热,消渴多饮
固涩生津
山茱萸补肝肾,酸枣仁补心肝,五味子补心肾固涩生津
【涩精缩尿药】
山茱萸:
补益肝肾——肝肾阴虚,腰酸耳鸣,头晕目眩
收敛固脱——肾虚不固的遗精、遗尿
【平肝熄风药】
天麻:
息风止痉——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肢体麻木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
祛风通络——风寒湿痹
息风平肝祛风
钩藤:
息风定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清热平肝——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
息风平肝
全蝎:
息风止痉——破伤风所致痉挛抽搐
通络止痛——风湿顽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
攻毒散结——疮痈肿痛,瘰疬痰核
息风通络散结
【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心肝血虚所致心悸失眠
敛汗生津——体虚自汗、盗汗
(心肝安神敛汗)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基础中医学-中药复习题
题:确定四气的依据?何为寒凉药、温热药?
温热寒凉
寒凉:治热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益阴
温热:治寒证,温里散寒、助阳
题:五味各有哪些作用?
1.概念:本义指药物、食物的真实滋味。中药的五味,是以辛、甘、酸、苦、咸及涩、淡味,以表示药物的某些主要功能。
(1)辛味
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
治表证(含麻疹、风疹等),气滞血瘀
(2)甘味-sweet falvour
能补(补益);能和:和中(调和脾胃),和药(调和药性);能缓(缓急)
治虚症,缓和急痛
(3)酸(涩)味-sour flavour
能涩(固涩)、能收(收敛)
用于虚汗、久泻
(4)苦味-bitter flavour
①能泻:
清泻(泻火);通泻(通便);降泻(肺、胃为主)
②能燥(湿)
苦温:寒湿证;苦寒:湿热证
应用: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
(5)咸味
能软能泻
用于瘰疬、痰核、便秘
题:何谓归经?
概念:有选择性的药物作用部位。
题:何谓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情)?
(1)单行
黄芩:肺热咳血,
(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
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
石膏+知母:增强清热泻火
大黄+芒硝:增强攻下泻热
(3)相使:我之佐使也
辅药能提高主药疗效
气虚水肿:茯苓(辅药)、黄芪(主药)
湿热泄痢:木香(辅药)、黄连(主药)
(4)相畏:受彼之制也
(5)相杀:制彼之毒也
相畏相杀为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畏: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
By Yan
临床医学生基础中医学考试中药部分适用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除另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除:生半夏畏生姜。
生姜减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姜杀生半夏毒。
(6)相恶:夺我之能也
两药合用彼此抵消
人参恶萝卜
(7)相反:两不相合
两药合用产生毒性
十八反,十九畏
题:何谓十八反(歌诀及具体的药物)?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By Yan
上一篇: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下一篇:未来在自己手中——读《心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