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疗法_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3)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归因应用
52应用心理学 1998年第4卷第2期
采取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了,那么治疗就算成功了。在这种意义上,心理治疗就是诱使患者按照医生所信奉的因果模式,解释他个人所面临问题的过程[10]。
一般地说,具有某种心理症状的人,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不正常的,担心不被别人接受而受到异样的对待,因而总是设法隐蔽自己的疾患,勉强地以正常的方式作出反应。这样,他所固有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就难以找到重新被归因的机会,以致陷于难以自拔的地步。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理问题,正视自己的心理疾患[9]。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医生不失时机地诱导患者相信,他们的症状其实是很普遍的这种来自权威人士的信息,不适当感、相信,是不正确的,一种合理的解释。一旦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的解释,他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解除。
2 误归因疗法
改变归因绝不限于用正确的、合理的归因来代替错误的、不合理的归因。在心理学中归因本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在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如此。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是他们对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本身。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如果患者对自己症状原因的合乎实际的、无偏的知觉对他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种恶性的、不良的归因,不妨用一种不那么符合实际但却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11]。这就是误归因疗法的指导思想。事实上,许多心理治疗理论所坚持的病源学观点,未必都是正确的,但用这些病源学观点诱导患者归因至少是无害的,这样看来许多以特定的病源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能被归入误归因疗法的范畴。
在心理治疗领域,误归因疗法的真正的来源是Schachter和Singer有关生理唤醒认知标
志的研究。Schachter在早期有关人际交往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身处逆境时,常常喜欢和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交往。他由此推断,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处于类似情境的其他人比较,以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它说明引起一个人某种情绪体验的内在的生理线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适合于作多种解释。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情绪状态,依赖于他从外部得到的线索,而不直接依赖于他的生理状态。这就是说,周围环境提供的线索常常被用来标志生理状态,把它标定为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了检验这种假设,SchachterSinger()[12],(如,肾上腺素),而且所有的被试都被注射了这种药物。但他们发现,被试的报告或行为反应与这种药物所应该导致的情绪状态不符,而和混在他们中间的、未被注射药物的假被试的行为表现一致。很显然,假被试的行为表现被真被试作为一种外部线索,用来标志他们的生理状态了。
首先将上述思想和研究范式与归因联系起来的是Schachter本人和一位著名的归因理论家联合发表的一篇文章(Nisbett&
[13]
Schachter,1966)。在这篇文章中,归因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有关情绪标志的研究中。该文的发表使不少研究者意识到,人们对自己内部状态产生原因的知觉,很可能也是由来自外部的有关线索决定的。于是,一系列旨在验证这种假设的研究产生了,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Valins和Ray关于轻微恐怖症的研究(1967)[14]。
他们向怕蛇的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幻灯片:一组被试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蛇,另一组被试看到的是写有“电击”一词的卡片。当“电击”卡片呈现时,给该组被试以轻微的电击。在呈现幻灯片的过程中,让被试听到模拟的心跳声。呈现电击卡片时,该组被试明显地听到自己的心率加快了,而呈现蛇的幻灯片时,该组被试没有听到自己的心率加快。这项研究最关心的是后一组被试的反应,其基本设想是:没有听
下一篇:弹性卡簧标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