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12)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不盲从实录: 不盲从实录:
– 明太祖晚年屠杀功臣,实录只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明太祖晚年屠杀功臣, 记载极简赂,不书史事经过. 死,记载极简赂,不书史事经过. – 而《国榷》却根据别的材料,将事实真相,具体情 国榷》却根据别的材料,将事实真相, 况如实记载,毫不隐讳. 况如实记载,毫不隐讳. – 如:《明实录》将建文朝史事,附在《明太祖实录》 明实录》将建文朝史事,附在《明太祖实录》 不书建文年号. 内,不书建文年号. – 《国榷》改变了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直书"建 国榷》改变了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直书" 年号,还把建文朝史事,按历史的本来面目, 文"年号,还把建文朝史事,按历史的本来面目, 照录不误,大胆地称明成祖朱棣为"燕庶人" 照录不误,大胆地称明成祖朱棣为"燕庶人",又 详叙方孝孺被朱棣残杀的经过. 详叙方孝孺被朱棣残杀的经过.
52
(三)"六经皆史"思想的出现 六经皆史" 王阳明: 王阳明: –"(徐)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 爱曰: 先儒论《六经》 春秋》 " 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 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是包犠氏之史, 是尧舜以下史, 《易》是包犠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 传习录》 安有所谓异!'"(《传习录》) 世贞: 王世贞: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 言理者也. 弇州四部稿艺苑巵言一》 言理者也."(《弇州四部稿艺苑巵言一》) –"史学之在今日倍急于经,而不可以一日而去 "史学之在今日倍急于经, 者也, 纲鉴会纂序》 者也,故曰君子贵读史."(《纲鉴会纂序》) 53
李贽: 李贽:
–"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 " 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 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 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 彰事实乎?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 彰事实乎? 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 诗经》 书经》 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 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 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 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 故谓《六经》皆史可也. 焚书 故谓《六经》皆史可也."(《焚书经史相 为表里》) 为表里》
54
"六经皆史"思想出现的历史意义: 六经皆史"思想出现的历史意义:
–打破六经神圣的神话 打破六经神圣的神话 –提高了历史学的地位 提高了历史学的地位
55
56
三,明清之际史学
57
实学" 经世致用" (一)"实学"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 想 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表现: 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表现: 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 1,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束书 不观,游谈无根" 不观,游谈无根"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
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 命,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 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 耳."(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
58
上一篇:健康成年人的作息时间表
下一篇:徐州古今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