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归纳(7)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洁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
二、抑制细胞膜功能: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一、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二、抑制DNA、RNA的合成:喹诺酮类、乙胺嘧啶和利福平、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等。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 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2、按药动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和疗程:一般有效血药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或杀菌浓度,小于
最小中毒量。氯霉素、磺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透过血脑屏障,可用
于中枢感染。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用于中枢以外的感染。青霉素、头
孢菌素、氨基苷类在尿液中浓度高,用于尿路感染。
3、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新生儿禁用氯霉素,致灰婴综合症。
4、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菌药。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或和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
症;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受性者。
一、联合用药注意事项:两药联用产生四种可能:无关、相加、协同、拮抗。
抗菌药分四类:1、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 一、二合产生用增强作用
2、静止杀菌药: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等。 二、三增强或相加
3、速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三拮抗
4、慢性抑菌药:磺胺类。 二、四可能无关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临床适应广、疗效高、毒性低的优点。毒性最低最有效。
改造后:1、作用时间延长 2、对酸性环境稳定,可以口服 3、对β--内酰胺酶稳定
4、对G菌和绿脓杆菌有效 5、对厌氧菌如脆弱杆菌有效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粘肽合成酶,阻断细胞细胞壁粘肽合成。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性质稳定,作用较强。能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丙磺舒合用提高疗效。
对G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为G感染首选。主用球菌、G杆菌及螺旋体所致各种感染。
青霉素V:不耐酶,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不易用于严重感染。
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特点为广谱,对G细菌的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对G杆菌如流感、大
7
上一篇: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下一篇:中医养生讲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