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形成与(4)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了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随着农耕社会的结束,工业化文明的到来,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沉迷于对自然和历史的崇拜中,这种变化在传统蜡染艺术风格中表现的特别突出。过去,人们想利用蜡染上描绘的各种原始图案来娱神,并获得他们的保佑,这种宗教性的审美特点符合他们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当进入现代文明,人们的现代审美观点的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根源于农耕社会的宗教性审美风格开始衰弱,人们不再重视传统蜡染的符号性的意义,而把传统蜡染当做艺术作品来看待,这就完成了传统蜡染从宗教性到艺术性转变过程。黑领苗蜡染艺术风格的演变就是其中的代表,黑领苗蜡染虽也见于生活中的服饰上,但最具有其族群特征的是献给祖宗的蜡染鼓藏幡。这种印有太阳、鸟龙、蜈蚣、铜鼓等图案的鼓藏幡是祭祀祖先所用,他们通过鼓藏幡上的各种动物来召唤自己祖先,由此可以看出,蜡染鼓藏幡充满着浓郁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特点。然而,目前蜡染鼓藏幡上的鸟龙、太阳、铜鼓等各种原始图案逐渐减少,代之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建筑等图案。同时,人们不再仅仅把蜡染鼓藏幡当做宗教信仰的符号,开始当做艺术品来收藏。
(2)多样性向趋同性转型
由于各个区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贵州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蜡染风格。如月亮山附近的白领苗蜡染与乌蒙山附近的纳雍蜡染,白领苗蜡染比较贴近于生活,图案多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鱼、花等动植物图案,风格自由多变,轻松欢快。而纳雍蜡染图案则多选择蝴蝶、几何纹等抽象性纹饰为主,风格大多忧郁忧伤,从而形成了与白领苗蜡染的鲜明对比。同时,同一地区的蜡染风格也有所不同。在月亮山附近的白领苗蜡染和黑领苗蜡染,由于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苗族支系,因此,其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人们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多选择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图案。那些原始性、宗教性的图案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各个地区的蜡染风格出现趋同现象,这对于蜡染艺术的多样化是一种破坏。如
家蜡染
,家自称为后羿的后人,其大部分蜡染图案多以太阳为中心,自然物体与几何纹相间分布,风格比较单一。但是,目前家蜡染图案中的太阳纹和铜鼓纹越来越来少,各种动植物纹饰充斥于蜡染图案中,这使其蜡染风格与白领苗蜡染、水族蜡染等相类似,其艺术风格趋向单一化。3.传统蜡染用途的演变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贵州传统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蜡染不再当做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传统蜡染的实用性地位越来越弱,人们开始把传统蜡染当做商品销售,这一方面使部分蜡染艺术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亡的状态,一方面使部分蜡染重获新生。如镇宁布依族蜡染,镇宁距黄果树景区只有15公里,随着黄果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镇宁布依族蜡染的开发,使蜡染逐渐走上商品化之路,这对镇宁蜡染的保护和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贵州传统蜡染已经逐渐由实用性向商品性转型。
三、结论
贵州蜡染艺术的形成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存在,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劳动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来的民族艺术。其中,自然环境在蜡染艺术形成中起了间接作用,它只是蜡染艺术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在蜡染艺术形成中起了核心作用,尤其是民族的信仰、崇拜、生产方式等,它决定了蜡染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蜡染艺术。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传统蜡染在工具、材料、风格、用途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这种蜡染艺术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引起部分蜡染艺术的退化和消亡。
参考文献:
[1] 张世申,刘雍.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M].贵州人民
出版社,2008.
[2] 马正荣.贵州蜡染[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3] 贺琛.苗族蜡染[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宋杰.苗族蜡染中的巫傩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2):25-28.
[6] 王天锐.试论蜡染艺术的稻作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1998
(4):39-43.
[7] 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J].西北民族大
学学报,2007(6):54-61.
[8] 闵庆文,张丹.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J].地理研究,2008
(6):1437-1443.
[9] 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
下一篇:产品认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