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上学(4)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A.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一定不会超过K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27.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29.图9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30. a → b → c → d是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测得a、b、c、d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分别为m1, m2, m3, m4. 对这一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 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B.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
C.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是a>b>c>d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31.下图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
B.决定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高粱时,因植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所以要合理密植
D.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
种
32、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
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3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和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流入该蜣螂种群的能量约占大象所同化能量的1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3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3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6.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 标记物易脱落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37.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裸的岩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在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越来越少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23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a)。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 kcal/(m·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39.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2
上一篇:南沙滨海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
下一篇:《庄子》导学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