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医学微生物学笔记[1](7)

发布时间:2021-06-06

1、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 2、 最小抑菌浓度(MIC):用来表示细菌对某药物的耐药性程度。 3、 敏感: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㈠、固有耐药性: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㈡、获得耐药性: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其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 接合:细胞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如质粒或染色质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以噬菌体及其含有的质粒DNA为媒介,介导供体菌耐药基因转移给受体菌内。 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围环境中摄入裸DNA,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影响细菌获得耐药性发生率的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计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㈠钝化酶的产生:1、B-内酰胺酶: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㈡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 ㈢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㈣主动外排机制 ㈤其他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落与机会致病菌

1、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 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③营养竞争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⑶、免疫作用 ⑷、抗衰老作用 2、机会致病菌

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 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1.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2、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 一、细菌的毒力

㈠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