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家(2)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钢琴资料
方面有其极宝贵的成功经验。
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对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马革顺的名字或许是比较陌生的,但从事合唱指挥的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学》即是由马革顺所著。今年已经87岁的马革顺除了带研究生、翻译著述外,还经常活跃于合唱指挥舞台和担任合唱比赛评委,直到有一次晕倒在排练场,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也才终于意识到毕竟已是八十几岁的人了,是应该劳逸结合了。与合唱指挥艺术结伴终身的马革顺,几十年来就像一注音乐喷泉,一直在汩汩喷洒着动人的音符。
1937年,马革顺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毕业,这时抗战爆发了,马革顺的父亲带着一家逃到西安,马革顺入西北音乐学院任教。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国土沦丧,他和许多人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指挥学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时自己还创作了一些反映抗战的歌曲,用音乐为民族的抗战服务。建国后,一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历史纪录片中,曾有马革顺在街头指挥青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镜头。
新中国成立后,马革顺先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1956年调到上海音乐学院筹建指挥系,当时苏联专家建议马革顺写一本适合中国的合唱学讲义。马革顺感到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的唱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通过对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汉语系几种语言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戏曲的长期研究后,马革顺找到了适合中国人演唱的方法,1963年,他终于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本《合唱学》著作。至今,《合唱学》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马革顺都仔细地修订,以使之更趋完善。《合唱学》的出版,也标志着“马革顺合唱学派”的诞生。由于马革顺对中国合唱指挥的贡献,他留学的母校——美国威斯敏思特合唱学院于1989年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
现在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得到过马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多年来马先生荣获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奖、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中国文联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以及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荣誉院士。 马革顺就像其他许多老一代归国知识分子一样,也没能逃过历次政治运动。肃反时被隔离审查,反右时被戴上帽子,“文革”时又受到冲击,但所幸的是马革顺始终豁达、乐观,更幸运的是马革顺的婚姻非常幸福。马革顺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许多人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是她创作的,马革顺还曾和夫人携手创作了不少幼儿歌曲。马革顺和老伴相濡以沫几十年,老伴始终像一束阳光,温暖、和煦地照耀在马革顺心中。1985年,盛璐德去世了。10年后,马革顺再婚。对于两次婚姻,马革顺这样评价道:“婚姻是一件很冒险的事,但我很幸运,现在的夫人对我也很好。”马革顺常说,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的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3.马 思 聪
(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
“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到国外去。我很难过。” ——周恩来
马思聪,中国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5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帕尼·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从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他创办了广州音乐院(任院长)、华南音乐院、中华交响乐团。1932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直至5年后抗战爆发。1937年秋,应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音乐教授、讲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等课程。马思聪应聘国立中山大学时,中国已进入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他以音乐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谱写了约20首抗战歌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自由的号角》传播到全国许多地方。
1930年,他创立了第一个完全由我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他自任指挥。以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时的流亡生涯,他挟着小提琴,流浪在中国大地上,开了不知多少音乐会。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的当天晚上,即10月21日夜,中山大学在枪林弹雨中迁离广州,历尽艰难险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