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2)
时间:2025-01-20
时间:2025-01-20
2016秋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
15、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纪要》的核心是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目标直接指向“文革”。
16、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
17、“文革”期间,《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18、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9、“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的小说,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
二、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答: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大会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2、“双百方针”
答: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月,中共中央召开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参加的会议,会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阐释。
“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文学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文坛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涌现出一批在题材和深度上都有所拓进的作品。
3、伤痕文学
答: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其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三、简答题
1、“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答: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伤痕文学”对“文革”进行了全面、整体彻底的
下一篇:走进大学的我们(10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