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精选18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内容)(2)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七、作业设计:,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后记
熊莉
[《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觉观察景物的方法。
2、探究欣赏语言美。
3、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1、探究欣赏语言美。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精准用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读、讲解。
学情分析:学生少年烂漫,喜欢美丽的春天,喜欢语言生动的文章,《春》语言生动精彩,满含深情,富有诗情画意,适宜学生朗读背诵,学习他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描写春风、春雨的优美古诗句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探究欣赏语言美
1、叠词美(听写后欣赏)
欣欣然 偷偷地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 软绵绵 嗡嗡地 密密的
2、句式美
整齐、短小、对称
3、修辞美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
4、用词精准美
5、小结:语言美的特点,整齐美、音乐美、情感美。
五、教师小结
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细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作业设计:
1、仿照《春》,运用拟人、比喻、生动的词语写一篇200字的描写春景的文章。
2、朗读背诵全文。
曹杰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一、作者及作品
[提出问题]在小学同学们就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对朱自清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 …… 此处隐藏:142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