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故乡教学设计鲁迅)(7)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故乡教学设计参考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 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 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
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 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
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
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
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 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 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 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 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 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 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 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 …… 此处隐藏:132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