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精选16篇)(《虞美人》高一)(4)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六、诵读提示:
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
“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七、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
八、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九、课后任务:
因声求气,置身诗景,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 活泼清远)
苏幕遮
下片抒情: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
(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 …… 此处隐藏:13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