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友邦hk)
时间:2025-05-03
时间:2025-05-0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
二、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三、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四、初步了解杂文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指导学生预习。预习内容:1.杂文特点。2.弄清课文是如何抓住敌方论点和论据层层批驳的。3.查阅工具书,理解有关词语含义,及生字词读音。
二、充分利用课文注解,简明扼要介绍背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明确文章批驳的层次。
三、通过阅读分析,让学生弄清全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教学时效: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时代背景,研读全文,弄清文章结构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学我们已学过一些杂文,如《俭以养德》、《从三到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杂文,题目是《“友邦惊诧”论》(板书)。这是一篇战斗力很强的杂文,它的力量来自对敌方论点和论据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来自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充分发挥了杂文——匕首武器的作用。
二、解题。
题目中的“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是所谓的友邦,指的是侵略成性的英、美、法等帝国主义;“惊诧”是所谓的惊诧、其实是一点也不惊诧;“论”是议论、驳斥的意思。五个字既简明概括,又含蓄有力,并表明重点在于驳斥谬论。
三、检查预习。
1.根据课文中的“预习提示”,说说杂文的特点。
明确: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笔法犀利,战斗性强;议论与形象结合,文学性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小黑板)。
屠戮(lù)本埠(bù)
攒击(cuán)即予(jí)
盛传(shèng)犀利(xī)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从题目看文章要批驳的是什么呢?(明确:“友邦惊诧”。)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本注释。
简介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开始,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什么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来竟下令枪杀学生,打死打伤一百多人,还发出通电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并说什么学生行动引起友好国家(指美、美、法等国)的人土“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像个国家了”,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一个险峻的时刻,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
2.研习课文第1段。
(1)提问:“略有知觉的人”是指什么人?
明确:指有爱国思想的人。
(2)提问:学生为什么去请愿?
明确:“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一句明确了事实的真相,说明学生请愿的正确。
(3)接着文章痛斥国民党政府在葬送领土,却要学生安心读书不许过问的罪恶行径。
“读书呀,读书呀”,重复两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蒋介石之流要学生莫管国事,听其肆无忌惮地卖国,喋喋不休向学生高喊“读书”的丑态。
(4)提问。对这种“读书”论调,鲁迅是如何批驳的呢?
明确:“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真是已经可怜之至。”读书要有起码的条件。当大片国土被葬送在敌人手里,学生到何处去读书呢?“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鲁迅用这一连串锋利的反问,彻底揭穿了反动当局要“安心读书论”的欺骗性。
(5)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可怜之至”的请愿学生,不仅毫无同情之心,反而横加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
明确:“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悉被‘破坏’的罪名”。
(6)反动当局不仅这样,还以此为据,用奴才的口吻说什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帝国主义的走狗嘴脸,也揭露了他们诬陷学生爱国行动的无耻调言。文章就这样一步步地摆出了敌人的论据和论点,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敌论点:“友邦人土……国将不国” …… 此处隐藏:10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