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特性的仿真研究

时间:2025-07-08

湍流大气中的光强起伏

第12卷第2期2011年4月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AIRFDRcEENGINEERING

V01.12No.2

uNIVERsl7IYj

NATuRALscIENcE

EDnloN)

Apr.201l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特性的仿真研究

付强,

姜会林,王晓曼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大气对激光传输产生光强闪烁、光束漂移及光斑扩展等影响,严重限制了激光通信、激光

测距等系统的工作性能。因此全面开展大气信道中激光传输特性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主要研究建立了大气吸收、大气散射衰减效应理论模型及光强起伏、光束漂移和光斑扩展等大气湍流效应影响模型。在分析各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大气吸收、散射理论模型的仿真和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特性影响模型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大气的吸收和散射将对功率产生衰减;大气抖动引起的激光散斑效应、光束偏折和扩展效应将影响跟踪精度和视轴对准精度;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功率波动效应将影响通信的速率和误码率。关键词大气;激光传输特性;衰减效应;湍流效应

DOI

10.3969/j.issn.1009—3516.2011.0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3516(2011)02一0057一05

中图分类号TN929.12

激光在大气信道中进行传输时,与信道中的各种微粒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吸收和散射造成的大气衰减效应及大气湍流效应,使得接收端产生激光功率衰减、光强闪烁、光束漂移以及光斑扩展等现象,对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告警、激光压制和激光探测等系统工作性能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工作…。大气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见图l。

在大气衰减效应方面,1908年由G.Mie提出了关

于波在介质中传输的最早理论——Mie理论。直到

1960年Rozenberg对大气光散射的早期发展进行了详细地讨论。1976年E.J.McCanIley较详细的讨论了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霾和云粒子的光散射。1978年结果。

在大气湍流效应方面,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ratarSkii采用R”ov近似法并引入现代湍流的统计理论成为现今处理弱起伏条件下光波传播的经典理论。在强起伏情况下,Tatarskii的理论己不再适用。随后出现的将Markov近似引入求解光场的统计矩方程的方法得到了强起伏条件下的闪烁强度的渐进解,提出了强起伏理论,如Markov近似理论,费曼路积分法,薄屏理论以及启发式理论【3J。

国内部分单位和研究院所在大气衰减、湍流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结论,但依旧沿用国外现有理论,尚无较新的研究成果H“J。

图IFi昏l

大气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Cl麟ifi∞tionofl鹊er砸msmissi帆

char牝teristicsin出eatIrI∞phem

A.Ishimam已较详细地讨论了波在离散随机介质中的传播问题【2J。至今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均基于以上研究

收稿日期:2010—09—27

基金项目:国家部委基金资助项目(A3620080230)

作者简介:付强(1984一),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及激光通信研究.

E—mail:strich@sina.com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特性的仿真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