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3)

时间:2025-04-27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

日关系的新发展和走向建交,提供了条件。

池田内阁时期,中日“LT贸易”获得稳步发展,民间经济交流完全恢复;它的建立,还为中日之间的政治沟通铺设了道路。中日之间以此为开端的民间交流,进一步频繁起来。1963年10月,中日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1964年春,日本社会党发表“关于恢复中日邦交的方针”。但在台湾问题上追随美国的池田勇人,终究未能成为“亚洲的戴高乐”。 (二)1964.11——1972。7

1964年11月,岸信介的胞弟佐藤荣作组阁。佐藤内阁重蹈岸内阁的覆辙,追随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方针,并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从而使得池田内阁时期得到改善的日中关系局面,再度冷却下来。

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对于佐藤内阁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批判,掀起了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声势浩大的运动。与此同时,加强了与日本民间人士的接触与交流,扩大了民间贸易,为中日复交进行各种准备。19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日本人民再次掀起日中复交运动,日本财界主流转向中国,佐藤内阁被迫表示要与中国建交。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中日“复交三原则”,并唾弃了佐藤内阁。

三、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不再作为讲授内容,暂略)

第八讲 共和国时期的中日关系(1970——1990年代)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组阁。在中日复交运动历经20 余年、已经水到渠成的情 况下,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和美国“越顶外交”的冲击下,田中首相果断调整日本的对华政策,加快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这是战后日本首相首次访华。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田中角荣,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与日本方面的谈判。9月29日,周恩来、田中角荣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这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在整个中日关系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3年3—4月间,中日两国互换大使、互设大使馆,确立了两国政府之间的正式关系。(1972年7月29日,台湾当局已与日本“断交”)

随后,中日两国政府陆续签订了贸易协定、海运协定、渔业协定、航空协定等,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往来与交流。

(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按照中国方面的要求和《中日联合声明》的有关精神,1974年以后,中日开始了关于 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但是,主要由于日本方面面临国内外的压力,中日缔约的谈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中日两国政府经过“一波三折”的曲折谈判,排除了来自苏联的阻挠和日本国内势力的干扰,也排除了中国“四人帮”的干扰,终于在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得《中日联合声明》规定的两国关系准则,得到了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