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2)

时间:2025-04-27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

化了两个东亚大国的这种关系状态。日本不但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还与退居台湾岛的蒋介石政权发展外交关系。

1951年9月8日,片面的“旧金山和约”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签定;1952年4月28日,该两条约生效的同一天,日本与台湾当局签定“日华和平条约”。这三个条约,就把中日两国的不正常关系固定化,从而堵塞了政府之间往来的“邦交”道路。

战后日本国内的和平民主运动高涨。日本人民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相反,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积极支持的态度。继“日中友好协会”(1950。10。1)之后,日中贸易促进会、日中贸易议员联盟等民间组织的成立,奠定了中日发展民间外交的基础。

(二)1952.5——1960。6

1、1952.5——1957。2

1952年5月,战后日本的第一批政治家高良富、帆足计、宫腰喜助等人,违反政府禁令,在出席莫斯科国际会议的途中来到北京,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打开了中日民间交流的闸门。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有日本代表13人参加。1953年1月,日本红十字会等三团体访华,就日侨回国问题与中国达成了协议。

1953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大山郁夫(日本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1954年10月的中国国庆节期间,许多日本人来北京观礼。10月30日起,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由于双方的努力,1950年代中期,中日民间外交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日民间经济交流由贸易领域扩大到渔业等领域;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也出现了新的潮流。

2、1957.2——1960。6

1957年2月,二战时期日本的甲级战犯岸信介上台组阁。他推行亲美、反华的外交路线,并亲自访问台湾,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中国政府忍无可忍,断然还击。中日关系急剧逆转,民间交流出现曲折。

日本社会党、日中友好团体和日本人民,反对岸政府的反动政策。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1959年春率团访华,在北京与中方发表共同声明,共同提出了处理中日关系的著名的“政治三原则”,中国方面也提出“政经不可分离原则”。 浅沼还为中日友好献出了生命。

日本自民党的三位元老政治家石桥湛山(前首相)、松村谦三(自民党顾问)、高碕达之助(岸内阁通产相)先后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方面提出的关于处理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离原则”。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日恢复邦交奠定了基础。

日本人民反对政府的政策,掀起了争取日中复交的运动。1960年6月,岸内阁在日本人民的反对中垮台。

二、1960年代的中日关系

这期间的中日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60.7——1964。11

1960年7月,池田勇人组阁,对华采取积极姿态。中国政府积极予以回应。1962年9月,松村谦三在池田首相的支持下,第二次访华,与中国领导人达成了“君子协定”。10月,高碕达之助率经济代表团第二次访华,落实该协定,11月,与廖承志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即著名的中日“LT贸易”。这种“半官半民”的特殊经贸交流方式,为中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通选课)(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