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3)
发布时间:2021-06-12
发布时间:2021-06-12
述。他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 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 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 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 一部分,而尊祟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 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并没有 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 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应该 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因此罗素总是尽量让被其述说的哲学家自 己说话,让他们自己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使为了让读者明白,罗素会使用一些自 己的语言,他在这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天才,但他在解释其它哲学家时都是严谨而真实 的。而在最后一章也可算作是全书的总结语中,他自豪地宣称自己所隶属的学派一直在 哲学中坚持做到科学的实事求是
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在著述《西方哲学史》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政治立场或意识 形态方面的干扰,尤其在主观上,虽然他一生中在社会政治领域投人了很多的精力并具 有不小的影响,但在学术方面,几乎看不到政治对他产生任何影响。这与其本人的性格 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他除了具有一顺博爱的心及追求真知的理想外,并不具有太强 的政治立场,也不代表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罗素在本书序言中承认,对于其所述的每 一个哲学家,莱布尼茨也许除外,都有人比他知道的要多。他坦率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更没有刻意地从那些哲学家身上发掘什么也许能引起读者特别重视的观点,他的理性的 性格以及一心求实的目标不允许他这样做。
2.历时性的向度
罗素也不象某些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样,刻意地在哲学发展史上归一纳出一定的规律, 如果有,就是他所说的写作本书的主题所在:贯穿着多个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他们 的哲学的互为因果的交互作用。因此,他对哲学史的考察采取了一个历时性的向度, 即采取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从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哲学、哲学家、哲学观念进行解释, 即侧重于从哲学的变迁、哲学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以及哲学本身的演进去考察 哲学,强调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对哲学的影响。他在书中非 常重视哲学家及哲学派系的沿革,例如叔本华对康德、尼采对叔本华之间的哲学继承与 改造,从古希腊的伊壁鸿鲁到十八世纪的哈契逊到后来的功利主义者这一哲学的发展线 索以及类似的许多其它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罗素非常重视科学 及其发展对哲学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西方哲学史》中,他对由牛顿古典力学所支撑 的古典哲学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作了充分对比,其本人亦 在接受爱因斯坦的学说的同时最终走向中立的心物一元论。
3.解释及批判共存的态度
这一点同样可以用刚才所引的罗素本人的话来进行说明。罗素在解释一个哲学家 时,.首先便是要尽力让自己理解该哲学家的观点,例如他为了充分了解柏格森的哲学而 生平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但他从来不拘泥于某一哲学家的观点来论述该哲学家,更注 重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及评价。
如果说洼释的方法与解释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诊释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取 向,那么可以说罗素更经常使用的是诊释。但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诊释学认为“理解先于 对象”的观点不同,罗素一直强调的是作为理解的对象的知识先于理解的存在,这与 他具有实在论的哲学立场有关。可以说他在解释对象时尽盆融人对象,而在评价时则完 全脱离对象的思想,而是站在与之同时代或后来者立场上评估其价值。
上一篇:第三套人民币图案
下一篇: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