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9)
时间:2025-04-04
时间:2025-04-04
人民政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作了筹备。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49至195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其经济状况是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的、合作社的、个体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其存在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一)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49--1952
1、 土地改革运动 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2、 抗美援朝运动
3、 镇压反革命运动
4、 “三反”“五反”运动(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产、
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5、 思想改造运动
(二) 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世界历史上看,工业化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近代历史说明,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艰难的境地。经济上严重依赖外国,没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走得不怎么成功。
人民共和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其当时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因为在
当时的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
骨干企业的,只有人民共和国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
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 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这是中国
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第三,
第四,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期受到美国
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
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可能。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
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
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基本也是之一。
2、 农业改造的原则和形式
原则:自愿、互利。
形式:互助组(萌芽)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
3、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和形式
政策:和平赎买
形式:初级形式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先是“四马分肥”,后是定股定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1956年)。
三、 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