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教育学、普通心(9)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7.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对气质的分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体型说——克雷奇摩;激素说——伯尔曼;血型说——古川竹二;活动特性说——巴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⑴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
⑵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⑶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明显。
⑷气质可以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
⑸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⑹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性格评定的方法:行为评定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7.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1.印象形成效应:⑴刻板印象(归于某个类别)。⑵首因效应(陌生人)和近因效应(熟悉的人)。⑶晕轮效应(光环效应)。⑷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2.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从众的分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⑴预防精神疾病,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⑶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⑴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5.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