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3)

时间:2025-07-07

【摘 要】 目的 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 方 法 2001 年 2 月- 2006 年9 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 例。男9 例,女14 例;年龄52 ~ 71 岁,平均65.3 岁。病程4 ~8 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dwell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6月第22卷第6期

·713·

图1 患者,男,63岁,间歇性跛行合并L5神经根性症状X线片

1年正位

术后1年侧位operation (lateral view)

术前正位

术前侧位

术后2周正位

术后2

周侧位 Before

Fig.1 The X-ray films of the 63-year-old man with worsening bilateral radicular leg pain and claudication

Two weeks after operation (AP view)

Before operation (AP view)

Two weeks after operation (lateral view)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AP view)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lateral

view)

位< 2 mm,旋转较轻时可行单纯减压,受累节段较多时行多节段开窗减压。Frazier等[10]报道了15例DLSS患者行单纯减压而未行矫形固定、融合,随访2年腰痛症状均无缓解。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合并有内科疾病的老年DLSS患者创伤较大。我们认为可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全椎板切除及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其余矫形节段开窗神经根减压、后外侧融合,达到病损节段的彻底减压,后路器械及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能提供即刻稳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创伤较小。

术前需评价患者的平衡。第1组患者侧弯及椎体旋转较小,平衡较好,且有明确定位体征,以解决症状为主。彻底行椎管减压和/或神经根管减压,恢复椎体间有效高度及矢状面生理前凸,后路短节段固定,并在凹侧撑开以达到间接减压及矫形的目的。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此组部分患者在短节段固定治疗了腰骶

段的小弯后,上腰段畸形随之明显改善,随访无丢失,可能与侧弯的始发因素被解除后,病损修复有关,这与

Murata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第2组患者侧弯及椎体旋转较大,平衡不能较好代偿,引起其症状的原因还包括正常生理力线的丧失,特别是矢状面力线的丢失所致的机械性疼痛[12-13],故除了选择性行病变节段减压外,可选用长节段固定,利用去旋转技术将冠状面的弯曲矫正为矢状面的生理前凸,达到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较好的维持。

3.2.2 长节段固定融合范围的确定 Nash等(1989)及Lonstein等(1987)认为退变性腰椎侧弯融合范围的确定在理论上与特发性脊柱侧弯相同,但退变性腰椎侧弯累及节段较多,侧弯较僵硬,多种退变因素同时存在,更需注意主弯以外代偿节段的融合选择,无单一的判断标准,使融合范围的确定更加困难。通常融合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