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_的浅析及启示(2)

时间:2025-04-20

汤正友:“李约瑟难题”的浅析及启示

该如何对待该难题,如何理解李约瑟博士的观点?笔者以为该难题实际是对国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超过西方,自16世纪后在现代科学方面落后于欧洲?而向西方世界诉说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超过西方;自16世纪现代科学在欧洲而非中国崛起。因此此难题具有两面性。并且我们更应对该难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①“李约瑟难题”中的比较项是什么?②在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的发展真的超过

西方吗?

③我们应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的出现?

首先,该难题不仅表明了中西方科学间的一种横向比较,而且以16世纪为界限进行一种纵向比较。比较项是科学,但是科学的内涵指什么?李约瑟在1954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表述是一种科学传统,更是指科学的精神。而他在1969年的表述是指科学技术。在1990年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表述不是很明确。

前后三次表述,有点混乱。但现在一般认为,科学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上。笔者赞同比较项“科学”是指科学的精神。

其次,在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的发展真的超过西方吗?在此有人总以四大发明作为中国科学在古代超过西方的理由。其实,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相比之下,科学的环境较四大发明更为重要。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无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可以说,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一种随机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某发明出现的几率取决与发明者个体的数目、及其相关的个体经验得以关联和融通的环境。由于古代的中国人口众多导致技术发明比西方几率要大,发明的质也高。所以说,中国的偏重生活性的

万 

方数据技术发明并不是科学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更准确地说是体现科学的一方面,是技术的方面。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另一种环境,即为自然立法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理疗体系……而近代科学传统就诞生于这种与境。

第三,“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讨论中出现的,更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中西方科学间发展严重失衡的极大关注。我们今天究竟应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的出现呢?

(1)国内对中西方文化(科学)交流与比较的学术环境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有人笼统地称中国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称西方文化为现代化。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姑且不论。但在世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现代性远远超过中国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热潮,存在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观点,如“体用说”等,大致可分为三种:(1)是预先设置一“文化陷阱”,即任何一种现代的理论、学说、观点等,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可以纳入到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寻找其本源。如现代原子论源于墨子的“端”。(2)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等于西方的技术化、经济化和市场化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漠然置之,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遍性,而且支配了今天多数中国人的行为。人们崇尚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从事经济或商业工的科学与技术间的关系。科学不仅具有技术理性

最大障碍。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国具有相当大的普作。而且很多知识分子也支持这种观点。这其实是把技术提到一个高于科学的地步,而没有认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没有看清西方现代文化中

李约瑟难题_的浅析及启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