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7)
时间:2025-04-05
时间:2025-04-05
同样避免了它们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伊格尔顿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是
西方新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该书于2011年4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争议。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并对10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伊格尔顿告诉世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刚刚经历了有
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这样的观点更显得“滑稽且可笑”。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21世纪世界政治社会实践和经济文化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不是在个别问题上的突破,而是整体上的超越。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所以当我们选择已有的思想资源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和指导思想时,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其他哲学理论和流派,它们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借鉴,因此,我们也只能把它们视为提供借鉴者而不能作为指导思想。 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运用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社会科学研究;
◆第二,在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卢卡奇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归 结为方法,认为只要坚持了马克 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坚持了马 克思主义的“正统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观察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种种方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统领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作为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这一看似类于常识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界和哲学界却起
到了一种革命的作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界和哲学界,人们关注和看重的是处于社会“大厦之顶”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至于粗鄙的物质生活是处在这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视野之外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社会的上层
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
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
察对象。“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
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
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上一篇:良品铺子(603719):三季度线上承压,线下门店数
下一篇:酒店干挂石材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