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

时间:2025-04-23

建筑

时,与现代主义建筑带有距离感的,不易让人接近甚至带有一点高贵的美感相比,后现代主义建筑更体现了一种对人性本身的关怀。它眼睛向下,它关注市民的生活,这从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就可明确感受到。而这种直接指向个人的关怀也弥补了工业时代带来的后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发展后现代之前的建筑历史背景。

中国的现代建筑始于上世纪的20~30年代,那时,一批赴国外高等学府、名牌大学专攻建筑学的青年学子纷纷回国,作为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者。此。段时间,,不说,一边倒”。设计人员“,“边设计边施工”,“干打垒精神”,大批“封、资、修”,猛攻“洋、怪、飞”……帽子满天飞,建筑师戴着镣铐跳舞,左右为难,下笔踯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此,在8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中国以前,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

西方现代建筑出现在20世纪初,在此之前已有二、三百年的西方近代建筑发展史作为现代建筑的基础,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在17~19世纪近300年中基本没有发展,而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现代建筑也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根上生长出来,而是从境外移植过来的,它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两种异质的文化,此后的现代主义建筑也因受到重重阻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谈何易?试问人们还没来得及从眩目的现代建筑中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喜悦,又如何能体会到现代工业文明过度发展,现代主义建筑过度繁荣后带来的冷漠与疏离?真正源于内心的怀旧与回归情感又从何而来?因此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使后现代在中国的发展先天不足。

其次,国内建筑市场的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建筑师的工作方式是另一重要的原因。

筑论坛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再次兴起改革和

建设的高潮。1992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进行建筑创作,既给中国建筑师带来机会,又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1991年,北京决定申办奥运会,加之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已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建设时期。、市场,。,会发现:,却很少有人去识。毫无疑问,这种转变与消费主义主张的高消耗有关,也与市场经济中商品形象的快速更替有关。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思维能力的一种发软发粘的腐败现象。无论用何种标准衡量,这都是一种自我麻醉式的逃避。因而当前在建筑上视觉浮夸、专横武断和毫无价值的拼凑比比皆是。

现在,随着开放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际上的信息交流已越来越便捷、快速。当国际上流行一种建筑思潮或流派时,中国的建筑师都敏锐的觉察到并能快速紧跟国际潮流,然而中国建筑师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不是仔细研究有关建筑思潮的文化理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建筑实践中按自己的理解将之编成套路,并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师似乎有特别的概括和简化能力,因此在国外流行后现代的时候,带有山花、线脚的“新西洋建筑”就开始在国内流行;用新技术、新材料模仿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建筑的片断造型———大屋顶、小坡檐、小亭子等,也开始安在各类建筑的头顶上。这类建筑若除去立面上的片断、形式,其内部功能分区及空间组织遵循的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如果说为了迎合商业目的在立面上添加各种西洋古建筑符号是业主思想的产物,那么为了审批通过而在屋顶上加亭子则可以视作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可以说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走向了极致,大部分建筑师已无暇去细细品位这些流行建筑思潮背后的文化内涵。可当人们对“大屋顶”、“新西洋建筑”趋之若鹜时,又有几位建筑师意识到人们正在他们设计的“后现

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