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老子《道德经》译注
编注:
1、原文以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本为主,偏难字词做了注音注解;
2、译文是网上下载的,只有参考意义。《道德经》内涵丰富,释者如汗牛充栋,学习者要用心感悟,必有所得。此处提供的释文未必是恰到好处的,切切;
3、同学们学习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创业、生活的经历、思考,感悟体会;
4、本课程作业:请选择以下内容若干或之一,即修身、和人(用人)、道德、策略、技巧、创新,阐述《道德经》对你的积极观点,要求结合现实甚至是自身的案例,做到有观点、有论据、也有论证。字数在1500以上。上交时间为4月25日,作业直接交到老师QQ邮箱:591607588。
5、四月份,全班将集中上课1—2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常到班级QQ群查询有关通知。
2013.3
《老子》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同“恒”,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为“常”,本书中凡有“常”,恐皆若此。不另说明)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巡察、巡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被认识、用言语来表述的,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名”,是可以用语言来命名,也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名”。“无”,
是天地未被人认识、被称为浑沌未开时的部分(乾也,万物资始);“有”,是宇宙万物被人认识、被冠之以“名”时的部分(坤也,万物之生)。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老子》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â),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的功绩永存。
《老子》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原文】
道冲,用之或不盈。渊(水停且深也)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忿也),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掩损了自己的锋芒,排解了自己的纠纷,隐敛了自己的光耀,将自己混同于尘俗之中。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谓之刍狗,用后即抛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yuâ:风箱也)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冲也)。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一个风箱吗?它越空虚就越不会穷竭,越鼓动,风量就越大。言多必败,不如持守道的虚无,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雌性也;牡mǔ,雄性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道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 …… 此处隐藏:677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