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浅析(2)

发布时间:2021-06-11

论文,你懂得

乎自然成为湘西建房盖屋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扶弱不扶强”。这是湘西当地民间建房的口诀,具有朴素的哲理。湘西民间工匠却很好地用它来反映出建筑与地形的关系,对地形“弱”也就是对地形不规则,有高差、陡坎、溪沟的加以扶持,就是很好地结合地形的例证。“扶弱”的方法,可以是加一个吊脚楼,或是偏屋、侧屋或其他辅助用房,最终目的是弥补地形之不足,充分利用土地,同时也丰富了外观,开拓了视野。

地形一方面限制了建筑,另一方面也给建筑带来了生机。地形的高差是促成吊脚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形不规则,往往也会带来不规则的建筑外形。

在湘西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建筑物的檐口标高不一,二层挑廊时宽时窄,吊脚楼形状不甚规则等。这些大多是由地形限制而引起的。巧妙地与地形结合,给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带来特色,但是崇峻险滩也并非湘西所独有,何以偏偏在湘西的河岸边展开了连片的吊脚楼呢? 这也许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造成的。沿河的一面,在防御功能消失后,人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回归自然、接近自然。在这种心理的直接支配下,于是便形成二楼挑出外廊,下部设立垂直支撑或斜撑的吊脚楼式的建筑。吊脚楼在这里完美地体现了山地建筑形态的特色。如凤凰县沱江镇吊脚楼群,凤凰县沱江沿岸吊脚楼可谓湘西沿河吊脚楼的典型代表。这些吊脚楼多为在远住房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向河中延伸,以支挑的方式形成的。沿岸的原有住房多位于岸壁之上,加建吊脚楼则以木柱斜撑在岸壁上或直立在河床的岩石上。

这种各取所需,随意而建的吊脚楼群形成了一种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视觉景观。

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致使各种历史演变过程的资料极少,目前所能做的,只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湘西吊脚楼的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等方面做粗略的分析。

二、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

1.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吊脚楼多呈虎坐形,多为依山傍水,后来讲究朝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2. 依势而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吊脚楼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均依地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浅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