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之令狐文(3)
时间:2025-05-04
时间:2025-05-04
令狐文艳创作
石窟,而唐代以后则逐渐减少。
石窟的建筑特色是敦煌石室呈平面多方形,以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由于敦煌石质不易于雕刻,所以石室本身除窟口的木廊外,并无建筑式样的镌凿。石窟分为塔院形、佛殿形以及僧院形。塔院形以塔为石窟的中心,佛殿形以佛像为主,而佛院形是供僧侣打坐修行使用。
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石窟,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而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较魏窟作者的建筑意识更强一些。
二、佛寺
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1367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40 座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为最。
三、佛塔
佛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庙。它的造型多为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
令狐文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