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之令狐文(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令狐文艳创作
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佛教建筑逐渐走向中国化,而中国建筑则走向雕刻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也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了魏晋的柔和、精丽以及圆润。
美学大师宗华白曾说过:“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以及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力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石窟、佛寺以及佛塔。
一、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石窟的鼎盛时期,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北到辽宁、南抵浙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
令狐文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