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南山诗”“望”“见”异文考辨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论文。
陶渊明“南山诗”“望”“见”异文考辨
陈先增
[1]
[摘要]:陶渊明“南山诗”“望”“见”异文历来争议颇多,本文分别从陶集版
本(文本层面)和陶渊明审美思想境界(人的层面)两个层面进行考察,以论证“望”的文本真实性。
[关键词]:南山诗;望;见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坛上可与屈杜并肩的伟大诗人,他在诗坛上享有这一崇高的地位,不仅仅在于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还在于其作品彰显出来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代表之一便是《饮酒二十首(其五)》诗(下文简称为“南山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见”字被公认为神来之笔,因为它不仅体现了陶渊明的“任真”、“自然”,而且把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审美理想表现得浑然天成,从而彰显了陶渊明的人生境界。相反,用“望”字则索然无味。然而,从行世的多种陶诗版本和线索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望”的存在,并且呈现出北宋以前和北宋以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因此,对这种现象的考察对于陶诗的接受史研究以及重新认识陶渊明的形象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文本层面之考辨:
“南山诗”“望”“见”之争的发难者是苏轼,他指出南山句“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①,进而激愤地强调改“见”为“望”是俗士率意妄为,可恨可疾。②苏门文人集团随后响应,进行了大量论证来说明真本应该作“见”而非“望”,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宋元以后陶诗笺注者的认可,使得宋元以后陶诗版本中的“望”“见”异文选择出现了如下现象:
[1]
①
陈先增(1987——),男,陕西山阳人,汉族,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07级本科生。 蔡居厚:《蔡居厚诗话》,《宋诗话全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第609页。 ②
程千帆《陶诗“结庐在人境”篇异文释》,莫砺锋编《程千帆全集》卷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论文。
氏所刻摹苏文忠公手 书渊明集 宋 曾集本 陶渊明文集 见 曾集本从《续修四库 全书》卷 1304 辑出 汤汉本 元 李公焕本 何孟春 陶靖节先生诗注 笺注陶渊明集 陶靖节集 见 见 见 陶澍《陶靖节集》考: 何本前四卷诗与李本 同,可知以李本为底 本
黄文焕 张自烈 陶澍本 仿苏写本 明 清 (胡伯蓟仿 苏俞秀山刻 本) 陶诗析义 笺注陶渊明集 靖节先生集 苏长公写陶征士集 见 见 见 见 按田晓菲《尘几录: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 研究》附录《文本的 历程》考证,此本是 苏写本刊本之一 古直 丁福保 王瑶 民 王叔岷 杨勇 陶渊明诗笺证稿 陶渊明诗校笺 见 见 以曾集、汤汉、李公 焕、陶澍为底本 国 袁行霈 逯钦立 陶渊明集笺注 陶渊明集 见 见 以汲古阁本为底本 以苏写本为校本 陶靖节诗笺 陶渊明诗笺注 陶渊明集 见 见 望
论文。
基于上表,笔者得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在宋元以来重要的陶诗版本中,“南山诗”在“望”与“见”的异文选择中,几乎全部选择了“见”。二是这些版本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苏写本的影响,有的直接以苏写本为底本,如逯钦立《陶渊明集》;有的则以苏写本的抄本为底本,如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以汲古阁本为底本,而根据民国五十六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刊行的陶澍本《陶靖节集》第三十二页考,汲古阁本又是毛扆所刻的摹苏写本。所以在苏轼以后的陶集版本中,“南山诗”异文的选择多与苏写本吻合。于此同时,诗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展开论证,来对陶集真本中“南山诗”是“望”还是“见”作出合理的推度。论证双方申述的观点如下:
1、持“见”方:
论文。
《东坡题跋》 因采菊而见山, 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 《陶诗“结庐在人境”篇 卷二 异文释》 ,莫砺锋编《程千 帆全集》卷八,河北教育 轼 沈 梦溪笔谈· 续 笔谈 出版社,2001.2 往时校定《文选》 ,改作“悠然望南山” 王叔岷 , 《陶渊明诗笺证稿》 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句意 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括 李公焕 《笺注 蔡 陶渊明集》 , 上海涵芬楼 居 影印本 蔡宽夫曰:俗本多以见为望字,若尔便如 褰裳濡足矣。一字之误害理如此。 李笺引自《蔡居厚诗话》 : 悠然
见南山,此其闲远自 得之态,直若超然邈出宇 宙之外,俗本多以“望” 字,若尔便有褰裳濡足之 厚 同上 前辈有佳句,初未之知,后人寻绎出来始 见其工,如渊明“悠然见南山” ,方在篱 敬 齐 丁福保 《陶渊 王 厚 之 何 燕 泉 六朝选诗定 吴 淇 王 陶渊明诗笺 论 结庐之妙,在于不远不近,可望而可见之间,所谓“在人境”也。若 不从南山说起,何异圜??若直从南山写起,又少含蕴。故不曰“望” 而曰“见” 见、望之优劣,苏东坡已断之……盖“见” 间采菊时安知其高。老杜佳句最多尤不自 知也。 东坡以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态矣。 同此。
明 诗 笺 注 》 山” ,而无识者以见为望,不啻碔玞之于 (无锡丁式 藏版) 同上 见误为望,昭明文选已如此。 美玉。
论文。
2、持“望”方:
不难看出,持“见”方申述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文本层面(即文字的合理与工拙方面):苏轼强调的是“见”的偶然性。这种偶然的“见 …… 此处隐藏:436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