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中的一个问题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书愤》
《书愤》
黉析中韶一卞同遂
江苏南通市第三中学
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教师教学用书》鉴赏如下: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类似说法.在不少赏析文章中也可读到。如影响较大的上海辞书版《宋诗鉴赏辞典》: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论世知人。《书愤》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倘称陆游于诗中以矢志北伐的诸葛亮“自勉”“自况”,须探究一下这种“自勉”“自况”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存在。
从创作背景看。据于北山《陆游年谱》,《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初,时陆游蛰居山阴落职赋闲。这一年。陆游六十二岁。自淳熙七年(1180)被劾居乡后.陆游离开政治中心已五年之久。作此诗前,陆游有诗记其精神及身体状况: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旁落雨中看。(《病起》)
陆精康
宋孝宗之时。皇帝对这位一生大声疾呼抗金的志士的训谕是:“严陵,山水圣地,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宋史》本传)皇帝眼中,“一生报国有万死”的忧国之士。其实不过是咏风弄月浅吟低唱的一介文人。
落职赋闲毫无实权的一位贬官,皇帝定位“赋咏自适”的一介文士,欲以诸葛亮“自况”,岂不有自作多情之嫌!能以蜀相诸葛亮“自况”之人,当得有诸葛亮那样的身份、地位、权力、威望,否则,便难免贻人以笑柄。从淳熙十三年陆游的境遇看.与诸葛亮有一丝一毫的可沟联相通之处吗?称陆游以诸葛亮“自况”,不是表彰诗人的爱国之心.倒是将其置于大言不惭的尴尬境地了。
从意象运用看。“拈风想象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一生景仰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出师表》遂成为陆游诗中的常用意象。淳熙三年(1176),陆游五十二岁,作《病起抒怀》,诗云:
病骨支离沙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清赢不自持,年光即上鬓边丝。(《山居戏题》)
在可以确证与《书愤》作于同时的诗作中,陆游坦陈其“背时”“杜门”之心态处境:
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新年》)
此前,诗人有一段在四川的从军经历,夜读《出师表》,
激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以诸葛亮“自勉”之情的确有过。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看不出诗中的“自况”意味。诗人在擘画进军关中的抗战派四川宣抚史王炎幕府,度过一段在大散关前线的烽火岁月,更有可能成为“当代诸葛亮”的.应该是职位较陆游高得多的这位封疆大吏。“出师一表通今古”,诗人运用这一意象,正是道出了对当权者的一种希望,尽管王炎的北伐后来成为泡影。
《书愤》作后又过十年,庆元二年(1196),陆游作《七十二岁吟》,诗中再一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佳人空谷从来事,莫恨桃花笑背时。(《梅花已
过……》)
虽说“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为志士本色,但当年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应该说是烟消云散了。佳人空谷志士不遇,杜门谢客一醉消愁。如此心态。如此境况,陆游离诸葛亮的勋业无论如何是很远的。
自视如此。朝廷又是如何看待陆游的呢?这一年,陆游新蒙起复.除朝请大夫、知严州。陆游至临安觐见
i§灏id兰竺堡苎鱼塑
万方数据
《书愤》
先斑”.连“塞上长城”的“自许”也显得空邈而不切实际.更不用说是自比挥师北伐的诸葛亮了。
陆游抗战的热诚从来没有消逝过.对当权的投降派的揭露也从来不曾停止过: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感事》之二)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揽辔录……》)
与上列诗句直斥衮衮“诸公”有别,《书愤》一篇则间接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曲折.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暗中谴责主和派。“世渭滨星云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尾联意思十分清楚:千载而下之今日。像诸葛武侯那样的报国之志,却投闲置散,横遭压抑,不受重用。“千载的一心报国者已后继无人了。“一表何人继出师”其实谁堪伯仲间?”陆游抚今追昔,用一则典故婉转地写下正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同义语。区别仅在前者说得了对政坛人物的客观评论。
更为明确罢了。
诗歌的这一内容在诗题中有明确交待。《书愤》所所 …… 此处隐藏:136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