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市中学八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专题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1
统一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交通上,大修驰道、统一车轨。边疆治理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①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恢复经济。②措施:(汉高祖)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十五税一;(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田税,废除肉刑;(汉景帝)三十税一,农耕是天下的根本。③结果:文景之治。
(3)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地方),设立司隶校尉(中央)。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铸造为“五铢钱”,盐铁官营。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④文化上: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⑤边疆治理上:派卫青、 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北部边患;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重视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结果:西汉大一统鼎盛局面出现。
4、任用贤人和选官制度: (1)任用贤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最先称霸;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秦朝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奖励军功。
5、重要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
相进行改革,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使得齐桓公最先称霸。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影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形势。 B.目的:“富国强兵”。时间:前356年 C.内容(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D.性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E.变法特点:更全面、彻底。
F.意义(影响、作用或者成功的理由):通过变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G.启示:①改革必须取信于民,重视农业生产,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③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要实施依
法治国方略;④改革必须要有献身精神、创新精神等。
三、经济成就(生产工具、货币、农业手工业商业)、重大工程
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作用(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3、重大工程
派张骞出使西域,
交流发展,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创始人孔子) 仁,以德化民,以礼治国;教育成就:
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 (孔子“广开私学”、“有教无类”体现了当代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富贵不能淫《孟子》) (创始人老子)
辩证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
《道德经》)
。
兼爱”、“非攻”。(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墨子》)
)
,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法治。
(创始人孙子)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兵法》(“事备而后动”)
法家思想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严刑重罚的法治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治就是受法家思想影响)
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社会生活 1、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1)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社会动荡和变革,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古
3
公元1世纪(西汉末年)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白马寺。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大力扶持,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时期,道教经典《老子》(《道德经》)。
五、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边疆管理、对外交流 1、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权:
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所灭。
(汉代对外交往主要方式:经贸往来)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和我国关系密切,汉朝的
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运到中国。
2、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捍卫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同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
灵渠。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
(2)西汉时日本和汉朝有来往。 (3)▲丝绸之路:(书本P68) 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通
(3)汉朝: A.汉与匈奴:
汉高祖:白登山之围与和亲政策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影响:汉朝北部边患基本解除。
汉元帝:昭君出塞(背景:匈奴击败后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㈡路线: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从A长安出发,
经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咽喉:敦煌与威武之间)、今天的新疆境内,运到西 …… 此处隐藏:44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