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复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大三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集,从天安门诗歌运动到90年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复习题及答案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 “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二、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3200人参加,邓小平致辞,强调文艺民主,重申“双百”方针,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出现的,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伤痕小说的基本特点(1)悲剧性。灾难性题材的选择与抒写,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文化思潮。(2)人道主义的回归与高扬。表现: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包括尊重个体的生存权利与人格尊严。宗璞的《我是谁》结尾:“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3)社会功能:提出和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刘”
心武的《班主任》提出教育孩子的问题——“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4)控诉性的美学特征。(5)注重对普通人的刻画,在表现对象上出现空间广泛性。
3、伤痕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
大三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集,从天安门诗歌运动到90年代文学.
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足: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未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原因,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理性探讨和批判。2.在艺术表现上较为幼稚,语言上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画。
二、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上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指的是思想解放运动下出现的对建国以来迂回曲折的历史发展进行的历史性反思和哲理性反思之后所产生的小说创作潮流。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甚容《人到中年》等。 反思内容:1对人,如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的思考,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母子亲情《女俘》。2对农村问题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3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4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思想艺术特征:(1)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思辨色彩(2)题材的进一步拓展(3)艺术表现方法的积极变化(时间的大跨度转化、主客观交织、意识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4)在叙事立场上,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
四、高晓声
创作成就:1善于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
大三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集,从天安门诗歌运动到90年代文学.
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成功塑造了李顺大。陈焕生等形象2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命运。3语言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多使用改造后的江南土话,具有十足的泥土味,富有地域色彩,生机盎然。
《李顺大造屋》。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1)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头骗走或抢走。(3)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年,终圆造屋梦。艺术特点:(1)叙述从容,笔调幽默;(2)白描手法写人物简洁传神;(3)语言简练幽默。介于评书体与说话体之间,幽默中透着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