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力》教学案例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4.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案例
神州路初级中学 车守都
背景介绍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并删除部分不够明显的,最终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一个现象。每个现象细细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应用,通过一系列问题,无不深入剖析。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教师在备课上着重从现象的明显程度上下功夫,让每个现象都能让同学们明显观察到,并且不是告诉结论,而是逐步启发同学们自己找到实验方案,分析现象。既理解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教学措施
1.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措施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措施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上一篇:第九章 嵌入式系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