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内翻足(6)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1.正位片 正常的足距骨纵轴与跟骨纵轴之间有30°左右的夹角{图A右},若小于20°,示足后部内翻(图b右)。正常足第1跖骨与距骨纵轴、第5跖骨与跟骨纵轴平行或交叉角小于20°,大于20°时,示足前部内收。
2.侧位片 正常足距骨纵轴与第1跖骨平行,在马蹄内翻足患者则二者相交成角。
并发症
长期负重后足背侧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
预后
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
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Wynne-Pavis等报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远比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2.胚胎因素 Bohm认为,胚胎3个月之内,足处于马蹄内翻的三个原始畸形状态,即下垂、内收和旋后(内翻)。自第4个月开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内收,足也开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3.宫内因素 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
4.环境因素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本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如Duraswami注射胰岛素至发育中的鸡胚内,造成马蹄内翻足畸形。有人证明,在肢体发育的关键时刻,缺氧可能导致马蹄内翻足。Stewart发现,在许多来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内翻足上的习惯,发病率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