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去向意愿研究开题报告(2)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问“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
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
上一篇:牡丹花茶的研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