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施加方式在阳极氧化钛薄膜形成过程中的作(4)

时间:2025-04-04

不错的论文

3J88

化工突起,但纳米孑L的形状更趋于圆形,孔径更加均一,纳米孔的分布也更加均匀。3

讨论

在上述3种制备阳极氧化钛薄膜的方法中,虽然采用了不同施加电压方式,但是氧化钛薄膜的形成却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即首先电解质溶液中的水发生电解在阳极生成原子氧,一部分新生原子氧与钛基材发生反应,在钛基材表面生成氧化钛阻挡层,阻挡层的形成导致电流密度急剧下降n川。电流密度达到最低点时阻挡层的厚度达到最大,使用SEM观测此时阻挡层的厚度。如果忽略电解液及阴极电压降n2|,用电压除以阻挡层的厚度可以得到阻挡层内的电场强度,结果列于表1。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阻挡层的厚度增加,阻挡层内的电场强度增大。实验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阻挡层的颜色分别为:紫色、浅蓝、金黄、紫红、灰褐,与文献[13]的结果一致。

表l

阻挡层厚度及电场强度

Tabkl

Thickne踞ofbarrierIayerandelectripfieIdstreIIgth

/V/nm/V.m—l

阻挡层形成以后,阻挡层承受的电场强度急剧增大。在电场的作用下一方面电解液对阻挡层外表面的场致溶解能力增大;另一方面在阻挡层/金属钛的界面处,金属钛失去电子的速度增加。当电场强度小于9.8×107V m-1时,只能产生由于场致溶解而形成的不通透纳米孔[图1(a)~(c)]。当电场强度增大到1.4×108V m-1时,金属钛失去电子的速度急剧增加,大量的Ti4+在电场的作用下迅速穿过阻挡层,形成雪崩,与文献[14]的结果相吻合。到达阻挡层外表面的Ti4+与0卜产生强烈结合产生极高温度,使电解质等物质在基体表面进行熔覆、烧结,形成纳米孔周围的堆积[1胡[图1(d)]。

阻挡层的厚度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大(表1),在施加120V电压下形成的较厚的阻挡层将增加雪崩的难度,Ti4+的快速积累及迅速激穿会首先在阻

万 

方数据学报

第58卷

挡层的薄弱环节进行,从而使形成的纳米级微孑L的形状不规则,分布也不均匀,纳米孔周围的堆积使氧化膜表面产生明显的凹凸不平[图1(d)]。

在相同电压下,减小阻挡层厚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场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雪崩难度。

连续施加电压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所采取的方法。虽然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初始电压(60V)下开始进行氧化,但是逐渐升高的电压始终没有产生金属钛的快速失去电子及大量Ti4+迅速穿过阻挡层的瞬间,即使将电压同样增加到120V,也不能形成雪崩击穿阻挡层形成通透的纳米孔,只有由于场致溶解形成的不通透的纳米孑L,从而不存在由于熔覆、烧结而形成纳米孔周围的堆积(图2)。

两步施加电压法是既能形成较薄的阻挡层,又能形成雪崩的比较有效的施加电压法。表2是在

120

V放电电压、不同初始电压下制备的TiO:薄

膜的孔径、孔密度及阻挡层内的电场强度。

表2纳米孔的孔径、孔密度及电场强度

Table2

Apertureanddemityof

Ti晚fjIm

andelectric-fieIdstrength

结果显示,采用两步施加电压法,阻挡层内的

电场强度均大于1.4×108V m~,因此在所采用的电压范围内都能够形成纳米孔。但是在相同的放电电压下,随着初始电压的增加纳米孔的孔径和孔密度出现了无规律的变化。图4是在不同初始电压下电流密度达到最低点时,即阻挡层刚刚形成时的表面形貌。从图4可以看出,氧化钛薄膜表面的粗糙度与初始电压有关,初始电压越高阻挡层的粗糙度越大。在20V电压下形成的阻挡层表面非常光滑平整,虽然阻挡层的厚度最小电场强度最大,但是由于阻挡层厚度的分布非常均匀,在施加放电电压时,不能在某些缺陷处首先放电,形成雪崩,在阻挡层/金属基体的界面处进行了能量的平均分配,产生了能量的耗散,造成多点放电,因此形成的纳米孔的孔密度比较大而孔径较小(表2)。当初始电压升高到40V时,阻挡层的表面开始出现少量的微裂纹,微裂纹的产生势必造成阻挡层厚度分布

电压施加方式在阳极氧化钛薄膜形成过程中的作(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