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历史回眸(5)
时间:2025-04-04
时间:2025-04-04
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率先实行统一法人制度,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1993年以后,我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治理整顿金融秩序为主题,提出了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随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工商银行在业内最早实施了统一法人体制,推行了“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监控模式,建立健全了集中统一的授权授信、资金管理、信贷风险控制、经营管理综合考核、全面成本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制度与机制。持续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在“9991工程”顺利完成后,工商银行又实现了总行对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
(二)集中精力消化不良资产包袱,资产质量发生根本好转
这一时期,工商银行的经营管理以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为首要任务,实施了贷款进入和退出战略,大幅度调整信贷结构,实行贷款新老划断,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积极防止存量资产劣变,大力度压降不良贷款,努力消化非信贷不良资产。1999-2000年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工商银行累计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及转股债权4077亿元。扣除表内应收利息和“债转股”中的正常贷款因素,工商银行实际剥离不良贷款本金2942亿元。2000-2004年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工商银行经过艰苦努力,利用自身创造的经营效益,清收、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双下降”。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标准,到2004年末,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8.99%,比1999年最高峰时的47.59%下降了28.6个百分点。自1999年以后,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不良率始终控制在1.6%以内,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优良水平。
(三)坚持业务开拓创新,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积极拓展优质业务市场,存款、贷款业务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中间业务有了突破性发展;持续推进跨国经营战略,组建了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海外机构与业务快速发展,国际业务经营效益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确立了牡丹卡业务品牌。与此同时,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工商银行从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出发,对原有机构、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精简;根据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的需要,按照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的要求,调整了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内部机构设置。2000年工商银行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6年经营性亏损局面,营业利润开始逐年增长。到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外机构实现营业利润746亿元,5年间累计实现营业利润2277亿元,年平均实现营业利润455亿元。
(四)经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各项主要业务继续保持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通过积极调整,资产、负债及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了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战略转型的实施。资产结构方面,工商银行原来信贷资产占绝对比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负债结构方面,被动性负债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动性负债已开始有所发展;收入结构方面,单一依靠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有了较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债券投资和资金交易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存贷款利差收
上一篇:产权式酒店运营模式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