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历史回眸(4)
时间:2025-04-04
时间:2025-04-04
要形式的激励机制,开始建立自我约束的资金管理体制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建
立了会计管理基础和财务预算体系,开始讲求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初步建立了稽
核管理基础,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检查制度。经营机制开始向企业化转变。
(二)各项主要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工商银行各项主要业务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金融需求,以范围、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全方位渗透为特征,存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快
速发展,资金实力迅速壮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成立当年,工商银行各项
存款余额1696.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70.22亿元,当年利润54.27亿元。经过
10年发展,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844.44亿元,比1984年增长
了4.2倍,年均增长20.1%;各项贷款余额11128.23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5
倍,年均增长18.2%;1984年至1993年,10年共实现纯利润1111.83亿元,年平
均实现纯利润111.18亿元;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
存款总额的38.1%,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贷款总额的42.1%,获得并保持了中
国第一大银行的地位,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机构人员不断增加,营业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银行服务的需要,工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人员规模
不断扩增。1984年末,工商银行境内机构19199个,人员36.62万人,自用固定资
产(原值)27.95亿元。截至1993年末,境内机构已达34002个,比1984年末增
长了77.1%;人员达55.49万人,比1984年末增长了51.5%。为了改善营业办公条
件和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利润留成水平低、财务力量较弱的条件下,工商银行通
过增产节约、统筹兼顾,建造了一批营业办公大楼和职工住房,增添了一批交通工
具、办公用具和电子机具。截至1993年末,全行固定资产余额(原值)达226.59
亿元,比1984年末增加198.64亿元,增长了7.1倍。
此外,专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通过开展以“行风”教育和提高服务质量为主
要内容的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全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建行初期,在传承人民银行“三铁精神”(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创
造性提出了“求实创新、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工行精神”;建立
了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创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在随后的企业化经营阶
段,工商银行坚持“经营效益高、资产质量高、自身信誉高”的“三高”观念,促
进全行逐步形成严谨规范、诚实守信、创新进取、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有力推动了向商业银行的过渡转变。
三、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1994-2004年间,工商银行处于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在渡过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之后,自2000年起,工商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目标的改革步伐,提出并坚持“效益、质量、发展、管理、创新”的“十字方针”,狠抓质量效益,全面加强管理,从严治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全行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质量和效益两大类指标为中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了全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跨国经营、信息化建设、机构改革、内部控制及
上一篇:产权式酒店运营模式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