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案4篇与听课记录6篇班会1篇(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授课 教师 时间
X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星期(X) 星期(
XXXX( 上) 午
班级
XXXX第 X 节
XXXX
通过回顾乘法运算,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借助主题图,拉开学习 设计 意图 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探索规律,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在教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 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因为在引 教材 分析 进乘法时,没有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 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是很有必要的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做出说明。 例如乘法
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 b 个 a 连加与 a 个 b 连加的结果相等。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 1.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 2. 乘法交换律的熟练运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 教法 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与学法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计算。 2. 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口算。 50×70= 4×25= 11×7= 13×20= 23×7= 15×6= 2.复习乘法意义 (1).投影出乒乓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回答问题。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多少排?图中 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可以怎么解答? (3).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
教 学 目 标 教学 准备
教 学 过 程
简便。 二.教学实施 1.课件演示主题图,图上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 2.分别演示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板书学生不同的解法:4×25= 25×4=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这个等式说明说明?(把 4 和 25 交换位置,积不变) 4.举例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 学 过 程 (学生举例) 5.归纳小结 上面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乘法的什么规律?小组讨 论,集体交流。 板书 相同点:每组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得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每组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三.活学活用 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前面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与我们今天所学的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 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有结合律呢?有兴趣的同学下去研究一下。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非常类似,加法有结合律,那乘法有结合律吗?能举例 课程内 吗?今后我们还会学到什么定律? 容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之后安排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个可以 借鉴的经验基础,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单 一,我在上这一节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问题。通过上 教学 得
失 这节课,掌握学生的难点,在教学时,加强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联系中强化 知识点。
课题 课时 教 学 目 标
乘法结合律 1 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敦化市二小学 2006.4.26
孙艳莉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实 践”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形成对规律性知识教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 难点 教具
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及数学思想方法的 形成过程。 多媒体课件
乘法结合律教案
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对于
结合律的教学,我认为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我一直期待着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不放弃每次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机会,自己也一直在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开发有趣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按教材指引的例题开课,而是以学生看数背数的小游戏入手,使学生在情绪激跃之余,知道无论做什么都要找规律,体会到数学学科特有的特点。进而,我又设计让学生参加计算竞赛,通过挑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拓展提高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教学。这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我认为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适当的合作交流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也写几个式子,先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在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练习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
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我想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要备好细节。
奉化市尚田镇中心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听课记录
三、归纳认识,明确互相平行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画得再长也不会相交, 我们就 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语言 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2、出示完整概念 3、判断练习
在练习中题 1 解决了 互相平行必须用不相 交, 2 解决了互相平 题 行的必须是两条直线, 题 3 解决了只要符合 上面两个条件, 互相平 行与直线的位置无关。
3、生活中找原型 教师找一组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让学生判断, 从而让 学生明确, 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 不仅需要看会不会相交还 要看在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总结:同学们用数学语言再来描述一下什么是互相平行。 四、揭示垂直的概念 1、咱们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 角中有锐角、钝角还有什么角? 你们认为在相交的情况中,那种情况最特殊? 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 2、出示完整概念 3、判断练习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 用工具验证, 培养学生 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这里教师可以加入一 组相交以后其中一对 角成 85 度的情况,让
4、生活中找原型
学生来判断, 这样更有 利于强调用工具验证 的必要性。
五、小结梳理 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进行梳理。
总评: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解读教材,落实目标。汪老师在《垂直与平 行》这节课中 一、知识技能目标层层落实 如课前师生谈话,提前突破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往往会孤立地说 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所以汪老师在课前的谈话中蕴含关系、相互 等学生的生活常识来突破教学的难点,感觉真的很精彩!根据有学生 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较垂直, 只有两条水平线才是平行 线,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判断,让学生辨析,练习高效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处处渗透 在学生在纸上画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 教师展示学生所画 得不同情况,引导学生分类,在这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摆一摆、想一想、画一画,让学生在想象交流中学到新知识。在最后 的总结阶段, 教师用集合图来表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情况 的关系,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时体现 情感、 在验证两条直线相交惩治教
时,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 成了四个直角?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来验证,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 习态度。
上一篇: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下一篇:荨麻疹的特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