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治理对策及建设思路研究(3)

发布时间:2021-06-08

ˋ

Н

a)汉代

图2 长江河口历史变迁

b)清代c)现代

荡的河口型向河势趋于稳定的近河口型演变[2],为长江口深水航道自下而上延伸至南京奠定了有利的河势基础。

然而,近年来的水文情势对以径流为主的河道演变规律产生了趋势性的影响。以长江干流最后一个径流控制站大通水文站(距南京上游240 km,长江感潮河段的上界)观测资料为例,年径流量周期性变化比较明显,而年输沙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减小趋势(图3),年均输沙量从4.25亿t下降到2.94亿t,特别是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明显下降,只有1.37亿t,其中2006年达到历史最小值,仅0.85亿t。输沙量减少的趋势使河道冲淤规律发生一定的变化,水流沿程冲刷成为主要特征。一方面,有利于航槽稳定的洲滩边界

N

被逐步破坏,且恢复性差,保护近年来已经形成的航道格局成为南京以下航道治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在水流挟沙能力尚不饱和的情况下,借助水流能量,降低整治工程对河床地形的调整力度,也可以达到加大浅区泥沙冲刷强度、提高航道尺度的目的,环境代价比较小。同时选择对航道演变起关键作用的部位进行人工控制,利用水流冲刷为主的阶段特征,推进未受控河段河床自我调整的速度,依靠水流力创建自然和谐的河床形态,用时间换取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整治效果。

目前的水文特征为南京以下航道系统治理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航道治理工作与环境友好协调有了调节的时空。尽可能地依托现有河势与航道格局,选择关键部位进行人为控制,加快浅区河段深水航道的形成,结合疏浚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12.5 m深水航道初步通达南京,成为在复杂环境下推进航道治理建设的工作策略。2.2 工程关键部位选择

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与试验研究[3],对6处浅区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河势控制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总体治理方案。为了在诸多变化因素和纷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条件,找到控制浅区河床演变的关键部位,在总体治理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对单项工程作用、不同单项工程组合效应、相互关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系列研究,并进行排列比选,确定了对6处浅区河段先期进行工程控制的关键部位。

a)1970年以来径流总量

U

图3 大通站历年径流总量和输沙总量变化

b)1971

年以来输沙总量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治理对策及建设思路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