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连词_争奈_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3)
时间:2025-02-22
时间:2025-02-22
连词
孙怀芳 转折连词 争奈 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
顾况 从军行#之一)
在上例中, 何 不存在, 奈 后附小句,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句末问号( 汉语大词典#所用标点为问号),很容易产生歧义理解:可以理解为 风寒欲砭肌,裘袄轻怎么办? 也可以理解为 风寒欲砭肌,(但是)裘袄轻 。结构上既可分析为: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也可分析为: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用后一种方式理解时, 裘袄轻 作为一个完整句子具有独立性,与前一小句有转折关系, 争奈 用在两个具有转折关系的小句中间,线性结构上没变,但 争奈 的辖域由后一小句扩大为连接前后两小句,这样,经过重新分析, 争奈 转化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语法化的渐变性说明,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这种理解上容易产生的歧义现象也为我们认为 争奈 是从跨层结构发展为转折连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争奈 词汇化为连词的条件
近年来,伴随着 语法化 研究的深入, 词汇化 也逐渐成为语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词汇化 一般指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一个语言单位的形成不会是偶然的, 争奈 由相邻的两个非语法单位(跨层结构)逐步过渡成为连词具备词汇化的条件:
a 争 、 奈 线性顺序上相邻,且置于小句句首;语音形式上,为两个单音节词,这是其词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董秀芳(2002)在总结词汇化规律时指出: 位于句首的跨层结构比位于句中的跨层结构更容易发生词汇化,但位于句尾的跨层结构不太可能发生词汇化。这是因为句首是韵律管制最为严格的地方,而句尾位置上的韵律管制则是最松散的。 [2](P273)对此,董秀芳还进一步用组块原则加以解释: 由于两个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紧密相连,在语句的理解过程中,两个邻近的单位如果被聚合为一个组块而加以感知,二者之间原有的分界就可能被取消,造成结构的重新分析。 [2](P291)
b处于前后有转折意义的两小句中
间,从句法环境上,为其演变为转折连词奠定了语义基础。解惠全指出: 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 [3](P135) 争奈 重新分析,词汇化为连词,与它处于具有转折义的两小句中间这一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c较高的使用频率。一般而言,只有两个成分经常在一起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在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中这一条件尤其重要。吕书湘先生在提到疑问词 争 早期使用情况时指出: 只用作状语,尤其是常用在争似、争如、争得、争敢、争知、争忍、争奈等熟语里,和一般动词连用的例子较少。 [4](P336)由此可见, 争 、 奈 连用共现的频率相当高,被认为是熟语,也正因如此,才使这一跨层结构发展为连词成为可能。
二、连词 争奈 的发展, 怎奈 无奈
奈 等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
从产生时代上看, 争奈 词汇化为转折连词,唐代已见用例:
(12)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白氏长庆集#卷17)
争奈 形成后,还出现了 曾奈 、 争耐 、 争乃 , 曾 与 争 语音接近, 耐 、 奈 、 乃 音同,是 争奈 在文献中不同的书写形式。
曾奈
(13)却说孙行者见妖精擒了八戒,心中惧道: 这厮恁般利害!我待回朝见师,恐那国王笑我。待要开言骂战,曾奈我又单身?况水面之事不惯。且等我变化了进去,看那怪把呆子怎生摆布,若得便,且偷他出来干事。 ( 西游记#63回)
争耐
(14)伯爵道: 哥,你这话就不是了。我这嫂子与你是那样夫妻,热突突死了,怎的不心疼?争耐你偌大家事,又居着前程,这一家大小,泰山也似靠着你。你若有好
下一篇:论孔子德育思想的践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