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五个误区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五个误区
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CIO承担起推动组织知识管理实施的职责。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国内大部分的知识管理实施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预期都相差较大,甚至不少项目不了了之,最后难以为继。从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的研究和咨询结果来看,出现知识管理项目大多不成功的原因在于期间存在着众多的误区。笔者总结了最常见的几个问题如下,希望能够对于要实施知识管理或者已经在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有所启发和警醒。
误区一:将企业知识管理等同于购买知识管理软件
我国的知识管理发展历程与全球知识管理发展的历程基本一致,在第一个阶段强调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的价值,将知识管理当做IT系统项目看待,认为购买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可以完成知识管理的工作。但事实上是,知识管理是一种深层的组织变革,更多的功夫在“管理”而非“IT”:即便买了最强大的知识管理软件也不能带来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不少开始实施KM的企业由于未取得预期成果,组织内已不再提知识管理,所购买的软件或系统基本上成为摆设。即便那些仍然“做”知识管理的企业,也处境艰难,知识管理工作和相关人员成为“边缘工作”和“边缘人群”,无法真正对企业经营产生价值和效益。
误区二:将知识管理工作等同于撰写、保存知识文档
许多知识管理的推动者将KM实施等同于写文档、存文档,主要围绕知识文档展开:企业要求员工共享知识文档,不写则扣分,然后在文档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库。这看似是一个很圆满的解决方案,但却忽视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文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已经“爆炸”、企业内部也会“爆炸”)、企业的具体情况(知识最多的人都是最忙的人)、知识型员工的成熟度(我有知识,但不一定能写出来)。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的知识库建设项目在初期的时候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内容,在内容达到一定的积累后,却发现知识库里的文档少有人查看,无法发挥作用。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知识库很重要,但知识库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一个适用的知识库也不是强制要求出来的。在中国第二代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中,知识管理中心认为不仅仅要管理知识的最后表达形式(文档),更重要是去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文档怎么来的),该过程比最后的结果更加重要。
误区三:认为员工会自动自发的参与知识管理
理性的人,对于变革,第一反应是忽视,认为其不存在并与自己无关;其次会去拒绝,寻找拒绝的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用);最后才可能去考虑了解、参与。知识管理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在没有系统的理念普及和共识达成的工作前,盲目去推动知识管理,注定要走向失败。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员工不会参与;对于看不到对个人持续价值的变革,员工的参与不可持续(即便有KPI、领导的强制),所以员工不会自动自发的去参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管理推动过程中,必须让员工知晓知识管理是什么、知识管理对于他所从事的工作和业务意味着什么、能够如何帮助他们、他们需要哪些付出,如果员工不理解这些内容,知识管理项目不可能推动起来,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事实上,在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员工,他们每天都在处理信息和知识,也苦闷于自己效率的低下。各层级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大都可以归结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利用和创新问题,所以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不言而喻,做知识管理的CIO们需要去将这种观点传递给你的同事。
误区四:在知识管理实施运营商投入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