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3年修订版 重点(4)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3年修订版 重点
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工作。
3、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2.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3.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的理论意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