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必须在开花期间做好标记,以免采穗时采错雌雄同株的植株[7]。用千年桐嫁接苗造林,其砧木有大量的不定芽发生,抹芽工作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陈道庆采取降低嫁接部位、近接口断砧和砧木埋土等三种方
[8]法,有效控制了贴木的萌芽,这样既不增加成本,又无需特殊处理,在生产中易推广。
1.4 千年桐雌雄性别鉴别研究
研究植物性别分化的特点及其控制途径,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很大意义,特别是对于生育期长的采果的雌雄异株植物,进行早期鉴定更为重要。张雪明基于雌雄个体代谢上的差异采用氯化二苯基四氮唑法(TTC法)和溴射香草酚兰法(BTB法)对千年桐成年植株的雌雄性别鉴定试验,认为TTC法简单易行、直观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否可以用来鉴定千年桐幼苗期性别还有待于探讨[9]。苏梦云等通过对千年桐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力、多酚含量和酚类组分的测定以及过氧化物酶同工分析,认为不同性别植株叶片存在一些明显的生化差异,雄株叶片的叶绿素a/b和硝酸还原酶活力高于雌叶片;过氧化物酶酶谱和酚类图谱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表现在酶带(或酚酸组分)的数目上,还表现在各酶带的相对活性(或酚组分的相对含量)上。陈由强等通过测定已知性别的成年树和未知性别幼苗的叶部组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初步证实,千年桐雄株叶片具有较高的过氧化酶活性,叶片和叶柄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而雌株过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对较低,幼苗也可根据同样趋势的差异分成二类,并推测其性别株,而且酶的活性也高于雌株。
1.5 千年桐高产优良无性系的选育研究
千年桐生长旺盛,单株产量高,结果寿命长,不害枯萎病。其缺点是直播造林通常有一半以上植株为不结果的雄树,而且结果雌株的产量也相差悬殊,从而使单位面积的桐籽产量很低,一般仅15kg左右,高的亦不过35kg,加之其油质较三年桐稍逊,故过去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崇左县千年桐试验站于1965-1975年,历时10年培育出 皱-27号 、 皱-2号 、 桂皱-1号 、 桂皱-6号 等四个千年桐高产优良无性系,具有速生、早实、高产、优质等优点,不但解决了千年桐栽培中长期存在的雌雄异株问题,而且能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十几倍。四个无性系年平均桐籽产量平均为103kg,最少
[14]90kg,最多144kg。王劲风等于1980-1987年,在浙江南部地区,在优树选择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千
年桐无性系选育研究,入选的高产无性系表现出早实丰产性。4至7年生的13个参试无性系连年累计平均产量比 桂皱-27号 高产无性系略高,增产幅度6.25%。说明品种有严格的地区性,各地应选育适合本地条件的无性系,不可盲目利用外地选育的良种。选出的 浙皱-7号 等3个高产优良无性系比对照
22增产66.28%,4年累计平均产鲜果8280.3kg/hm,折油455.4kg;六年生最高产鲜果11639.1kg/hm,折
油625.35kg/hm。 浙皱-7号 等3个高产优良无性系的其中 浙皱-7号 比对照增产85.52%,产鲜果达14444.55kg/hm,折油794.4kg/hm,超过同龄 桂皱-27号 在广西的最高产量
[12]实丰产的国内最高产量水平。
1.6 千年桐药用研究
覃俊佳等通过对小鼠、SD大鼠、家兔的实验认为千年桐叶能显著降低机体耗氧量,延长结扎气管小鼠心电消失时间,又有显著抗心肌缺血作用,且无毒性,无促癌作用
[16]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7 千年桐病虫害研究
吴光金等于1983-1987年对千年桐抗枯萎病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在广西、福建、广东、湖南的调查和人工抗病性鉴定,再次确认千年桐是枯萎病的高抗物种。对千年桐抗枯萎病机制的测定结果表明,其根部表皮细胞和木栓层较厚,单宁和钾的含量较多,都对千年桐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单宁物质还可能对病原尖抱镰刀菌有毒害作用。同时,千年桐的过氧化氢酶、多元酚氧化酶的活性也较强。过氧化氢酶一般都认为能影响病菌的致病力,也影响到寄主 寄生物的共存。千年桐炭疽病是千年桐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最高发病率可达96.6%,感病指数为63。炭疽病严重发生时导致整片桐林一片红褐色焦枯状,其发生与蔓延,严重影响了千年桐的生长和结实
[17][15][15]22[14]2[13][12][11][10]。王季勋等以千年桐和构树的叶片为材料,测定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结果,雄株酶谱的酶带数目不仅多于雌,达到了千年桐早。覃俊佳等对鹌鹑实验认为千年桐有。曹季丹等于1979-
上一篇:第4章 政府经济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