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输气管道热力计算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第八章 输气管道热力计算第一节 输气管道的温度变化规律1温降基本公式 由能量方程推导温降公式。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dQ dv h dT h dP v g sin dx dx T P dx P T dx
忽略高差和速度变化的影响,则:dQ h dT h dP dx T P dx P T dx
另外由热力学知识可知: P
h
T
h T T P P h
因此:
dQ h dT h T dP dx T P dx T P P h dx1
温降基本公式 h 由于: 则:
T P
CP
T Di P h
C P dT C P Di dp dQ
dQ表示单位质量气体在单位管长上的热量损失,由 传热学关系可知: K D(T T0 ) dx dQ因此: 令a
K D(T T0 ) dx C P Di dP C P dT M
M
K D MC P
则: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其通解为:T T0 Ce ax e ax Di
d (T T0 ) dP a(T T0 ) Di dx dxdP ax e dx dx
由于x=0时,T=TQ,所以:T T0 (TQ T0 )e ax Di e ax dP ax e dx dx
公式分析: (1)公式中最后一项是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影响, 焦耳—汤姆逊效应也叫节流效应,这一项是小于零的, 说明考虑节流效应后温度比不考虑节流效应时下降得快。 所谓节流效应,就是气体在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情况 下,其本身的冷却现象。输气管道沿线压力逐渐降低, 气体不断膨胀,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必须消耗 能量来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在外界不补充能量的情况下, 这个能量就由气体本身供给,从而使气体本身冷却。3
(2)若不考虑节流效应,则得到苏霍夫公式PQ PZ dp (3)若考虑压力沿管长为近似线性分布,即:dx L
T T0 (TQ T0 )e ax
则:
T T0 (TQ T0 )e ax Di
PQ PZ aL
(1 e ax )
温降变化 示意图, 1-输油管; 2-输气管道4
第二节 输气管道的平均温度输气管道的平均温度TCP 1 L Tdx L 01 e aL T0 (TQ T0 ) aLPQ PZ 1 e aL T0 (TQ T0 ) Di aL aL 1 1 (1 e aL ) aL
由此得到温降公式:TCPTCP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地温越高,平均温度也越高, 由水力计算公式可知道,温度越高,输气能力越小,因 此,在进行管道设计时,应按照夏季地温的平均温度作 为计算温度5
第三节 总传热系数
对埋地管道,其传热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即气体至管壁的放热,罐壁、绝缘层、 防护层等N层的传热,管道至土壤的
放 热N Di 1 1 1 1 1 ln KD a1 D1 i 1 2 i Di a2 DN 1
第四节天然气水合物及生成预测天然气水合物为何物?天然气水合物是气水合物(Gas Hydrate) 的一种,是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低温 下形成的一种固态晶状物质。 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所 以也叫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像冰雪,可以象酒精 块一样被点燃,所以也叫“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结构与物性
CH4 5.99(± 0.07)H2O 1.9 to 9.7 MPa and 263 to 285 K. 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 电介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 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 和水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的毛细管孔隙压力较高,这些差 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8
包合物之一:气体水合物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气体水合物的类型
晶体类型 I型
水分子数 晶穴种类 晶穴数 晶穴结构 46 小 大 小 大 小 中 大 2 6 16 8 3 2 1 512 51262 512 51264 512 435663 5126810
II型
136
H型
34
气体水合物的储气性质
1 m3 水合物
164 Nm3 天然气
+0.8 m3水
储气能力: 160 atm钢瓶 110 kg甲烷/m3水合物12
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性质
气水合物的研究历史简述1810年 Humphrg Davy 伦敦皇家研 究院 首次合成氯气水合物。 气水合物(Gas Hydrate)一词最早出 现在Davy次年所著的书中。 1832年 Faraday在实验室合成氯气水 合物Cl2· 2O,并对水合物的性质作了 10H 较系统的描述。 其后陆续在实验室合成了Br2、SO2、 CO2、H2S等的气水合物。 著名的Debray规则:在给定温度下, 所有可分解成固体和气体的固态物质都 有一个确定的分解压力,其随温度变化。 1884年Roozeboom提出了天然气水合 物形成的相理论。
气水合物的研究历史简述不久,Villard在实验室合成了CH4、C2H6、C2H4、C2H2等的 水合物。 1919年,Scheffer和Meijer建立了一种新的动力学理论方法 来直接分析天然气水合物,他们应用Clausius—Clapeyron方 程建立三相平衡曲线,来推测水合物的组成。 1942年,Carson和Katz年研究了气水合物和富烃流体存在 下的四相平衡。 50年代曾用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水合物的结 构。近年来用中子图示法做了研究,给出了水合物结构更完 整的概念(补充了X射线分析中关于水晶格中氢原子排列的 资料)。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 地理地质条件三个基本条件:低
温( <10℃ ),高压,天然气气源+水。 高纬度地区的永久冻土带。 海底水深300~500m以下(由温度决定),主要附存于陆坡、岛屿和盆地 的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也可以散布于洋底以颗粒状出现。 从大地构造角度来讲,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聚合大陆边缘大陆坡、 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坡、海山、内陆海及边缘海深水盆地和海底扩张盆地等 构造单元内。 据估计,陆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 的有利条件。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其资源量是陆地上 的100倍以上。
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1934年 前苏联在天然气输气管道里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由于水 合物的形成,输气管道被堵塞。这一发现引起前苏联对天然气水合物 的重视。 1965年 前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 藏,并引起多国科学家的注意。 1970年 前苏联开始对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进行商业开采。 1971年 美国学者Stoll等人在深海钻探岩心中首次发现海洋天然气 水合物,并正式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概念。 1974年,前苏联在黑海1950米水深处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冰状晶 体样品。 1979年,国际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66和67航次在墨西哥湾实施 深海钻探,从海底获得91.24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岩心,首次验证了海底 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存在。 17
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1981年,DSDP计划利用“格罗玛· 挑战者号”钻探船也从海底取上了3 英尺长的水合物岩心。 1992年,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46航次在美国俄勒冈州西部大陆 边缘Cascadia海台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 1995年,ODP第164航次在美国东部海域布莱克海台实施了一系列深 海钻探,取得了大量水合物岩心,首次证明该矿藏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到1997年,DSDP和ODP在10个深海地区发现了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 秘鲁海沟陆坡、中美洲海沟陆坡(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墨西哥)、 美国东南大西洋海域、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的两个海域、阿拉 斯加近海和墨西哥湾等海域。 1998年,日本与加拿大合作,在加拿大西北Mackenzie三角洲进行 了水合物钻探,在890~952米深处获得37米水合物岩心。该钻井深 1150米,是高纬度地区永冻土带研究气体水合物的第一口井。
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
1999年,日本在其静冈县御前崎近海挖掘出天然气水合物。
2004年, 中德首次发现了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 成的巨型碳酸盐岩,证实了该工作海域陆坡浅表层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此次考察还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
电视监视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 自生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43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区域。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海域内已有60处直接或间接发现 了天然气水合物,其中在18处钻探岩心中见到天然气水合 物,42处见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BSR。
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 和研究意义
涉及领域: 能源工业 & 地球科学 包括:新一代能源的探查开发、天然气运输、 油气管道堵塞、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和气候 变化、古海洋、海洋地质灾害等。 有可能对能源工业、环境科学和地质学的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利和弊利:美国地质调查局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认为: 1 按保守估计,全世界以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存在的碳总量 是地球上已知化石燃料中碳含量的2倍。 2 谁掌握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谁就可以执21世纪世 界能源之牛耳。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可能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和 对中东石油的重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日本和印度在其 领海中发现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的矿藏,具有重大的地 缘政治意义。这两个国家已在大张旗鼓地研究开发和利 用天然气水合物。21
上一篇:正常人为什么会缺钙
下一篇:成都市五年级语文调研阅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