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自我与文化
时间:2025-04-28
时间:2025-04-28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对于某些人而言(特别是那些西方工业文化中的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很盛行的。在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像史瓦辛格、史泰龙 他们往往是深入敌后九死一生,一个人就把对方N个人打得屁滚尿流,最后还能活着回来的孤胆英雄;而反观国产电影呢,不是没有这样的英雄,只不过“我们的”英雄,其下场通常是为了集体的、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似乎东西方对于英雄的定义标准有着较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
身份更多是独立的。青春期是与父母分离的时期,个体开始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即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的特性——作为有特殊能力、特点、价值和梦想的独特个体——可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定义一个人的可能性自我并相信他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会使他的生活富足。在20世纪结束之前,个人主义已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主导声音。
西方文学,从《伊里亚特》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多地赞美那些依靠自己的人,而较少称赞那些满足别人愿望的人。当人们经历过富裕、变动、都市化和大众传媒后,个人主义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特性被更多地定义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